文章解析

yán

朝代:明作者:王稚登浏览量:3
dòng
yún
hán
shù
xiǎo
shuǐ
shàng
lóu
tái
huà
hóng
xiù
shuí
jiā
chéng
xiǎo
tǐng
juǎn
lián
kàn
xuě
guò
yuān

译文

清晨的寒云与冻树一片朦胧,水边的楼台仿佛一幅淡雅的图画。不知哪家的女子穿着红色衣衫,乘坐在小小的游船上,卷起帘子,静静看着雪花飘落在鸳湖上。

逐句剖析

"冻云寒树晓模糊":清晨的寒云与冻树一片朦胧,

"水上楼台似画图":水边的楼台仿佛一幅淡雅的图画。

"红袖谁家乘小艇":不知哪家的女子穿着红色衣衫,乘坐在小小的游船上,

"卷帘看雪过鸳湖":卷起帘子,静静看着雪花飘落在鸳湖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言》是明代诗人王稚登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勾勒晨景,冻云、寒树与水上楼台构成朦胧如画的景致,营造出静谧悠远的氛围;后两句聚焦动态,写红袖女子乘艇卷帘观雪过鸳湖的画面,为宁静的景致增添了灵动气息。全诗以细腻的笔触和巧妙的构图,将冬日晨景的朦胧之美与人物的鲜活情态融为一体,展现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雅致意境,具有清新隽永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杂言》是王稚登游历天目山期间所作。作者借宿于山间古刹幻住寺时,恰逢连日晴空朗照的异常天象,引得寺中僧众称奇。在游山过程中,诗人与四百余名僧人往来互动,亲见佛门弟子“执礼甚恭”的清修景象,这种远离尘嚣的方外之境,与江南文人惯见的市井繁华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将山中见闻与感悟熔铸于笔端,遂成此篇描绘天目山禅林清韵的山水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冬日鸳湖的雪景,前两句通过“冻云寒树”“水上楼台”展现湖面朦胧景象,后两句刻画女子乘舟卷帘赏雪的闲适场景,采用对比手法,将相关景象形成反差,营造出江南水乡冬日特有的雅致氛围。

2. 写作手法

对比:在动静对比上,前三句“冻云寒树”“水上楼台”的静态描写与末句“乘小艇”“看雪过鸳湖”的动态场景形成鲜明反差,小艇的移动既打破湖面静谧,又以动衬静,更凸显冬日清幽。色彩运用上,“冻云寒树”的灰白冷调与“红袖”的暖色形成强烈碰撞,是冷色背景与暖色主体的对比。艺术表现上,前两句以水墨写意笔法渲染朦胧空灵的大景,后两句则转为工笔细描,通过“红袖”“卷帘”等细节赋予画面叙事性,使全诗兼具山水画的悠远意境与人物画的生活情致。

3. 分段赏析

“冻云寒树晓模糊”一句是描写清晨的远景。“冻云”点出天气的寒冷与云层的凝滞,“寒树”则渲染出树木在寒气中萧瑟的状态,“晓模糊”三字以清晨的朦胧感勾勒出整体画面的朦胧意境。这三个意象相互交融,将清晨寒意中云雾与树木交融的模糊景象生动呈现,仿佛一幅带着冷意的淡墨画,开篇便奠定了清冷朦胧的基调。“水上楼台似画图”一句是描写水边的中景。“水上楼台”直接点明了景物的位置与主体,展现出楼台依水而建的景致,“似画图”则以比喻手法将眼前实景与艺术画卷相联系。这一比喻并非简单的形似,更暗含了楼台与水光相映成趣的和谐之美,仿佛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画作,既写出了楼台的雅致,又凸显了水景与建筑交融的诗意。“红袖谁家乘小艇”一句是描写水中的近景。“红袖”以鲜明的色彩打破了前文的清冷朦胧,既是指穿着红衣的女子,又以局部代整体,暗含了人物的灵动气息,“谁家”二字则增添了一丝探寻与好奇的意味,让画面多了几分生活气息与悬念。“乘小艇”则勾勒出人物在小艇上的动态,使静止的景物有了人的活动,动静结合,让整个画面瞬间鲜活起来。“卷帘看雪过鸳湖”一句是描写人物的动作与远景的结合。“卷帘”这一动作细腻地展现出人物的姿态,暗含了其对窗外景色的关注,“看雪”点出了此时的天气景象,雪花飘落的动态与前文的静态景物形成对比,“过鸳湖”则将视野拓展到整个鸳湖,写出了雪花覆盖湖面的广阔景象。一个“过”字既写出了雪花飘过湖面的动态,又暗示了观者随着雪花的飘落而移动的视线,将人物的观雪之举与鸳湖的雪景自然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王女郎《春闺词》

下一篇:明·米云卿《秋柳诗八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