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阴发泉壑":凭借阴湿之地从山泉沟壑引水而出,
"开阳盛云雷":在向阳之处兴起如云似雷的工程声势。
"挥珠即横厉":挥动工具便径直向前推进,
"弭枻暂徘徊":停下船桨时暂且停留徘徊。
"神媪膏云落":仿佛神灵降下滋润的云露,
"天孙瀵雨开":又似织女引来喷涌的雨水。
"唯王资转输":只因君王需要转运物资,
"画地此萦回":才在此规划水道让水流环绕。
"涓涓连卫潞":细流缓缓连接起卫水、潞水,
"洒洒注河淮":水流浩浩荡荡注入黄河、淮河。
"高牂刺云日":高耸的堤坝刺破云天白日,
"横筹傲山崖":横架的渡槽傲视山崖峭壁。
"鲜冰敌阳至":新鲜的冰块抵挡着阳气来临,
"神木斩阴来":高大的树木被砍伐自阴湿之处运来。
"浮吹彻终夜":水上的吹奏声整夜不停,
"飞舰常千枚":行驶的船只常常数以千计。
"珠粒山东泉":山东的粮米如珠粒般运来,
"藿肉江南财":江南的财物像豆叶肉般汇聚。
"当知禹贻厥":应当知晓这是大禹留下的治水智慧传承,
"宜歌帝念哉":更应歌颂君王对民生的关怀。
明代戏曲作家、诗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作家、诗人。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曾拒绝首辅张居正延揽,万历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等职,后因弹劾申时行、不附权贵而被议免官,未再出仕。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曾跟从罗汝芳读书,受李贽思想影响,并和僧人达观相友善。在思想上,他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在戏曲创作上,他主张“言情”,反对拘泥于格律。其作品颂扬人性真情,对封建礼教和当时黑暗政治有所暴露和抨击。明清两代有些戏曲作家模拟其文辞风格,被称为“玉茗堂派”或“临川派”。有传奇作品《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五种,诗文作品《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等,今人辑有《汤显祖全集》。
1. 分段赏析
“依阴发泉壑,开阳盛云雷”,以自然景象起笔,“阴”“阳”对应泉壑与云雷,形成鲜明的情境对比。泉壑在阴蔽处涌动,云雷在晴日下盛起,既勾勒出不同环境下的自然状态,又用“发”“盛”两个动词赋予景物动态感,为全诗奠定了开阔的基调,暗含对自然力量的观察与感知。“挥珠即横厉,弭枻暂徘徊”,“挥珠”“弭枻”两个动作形象鲜明。“挥珠”的果决与“弭枻”的暂歇形成动静对比,通过动作的描绘,仿佛能感受到行事时的利落与途中的片刻停留,语言简洁却画面感十足。“神媪膏云落,天孙瀵雨开”,运用神话意象,“神媪”“天孙”的出现为自然景象增添了浪漫色彩。“膏云落”“瀵雨开”描绘云雨降临的状态,将自然现象与神话元素结合,既写出了云雨的丰沛,又让景象带有一丝奇幻感,体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唯王资转输,画地此萦回”,转入对人事的叙述,“王”的形象虽未直接刻画,但“资转输”“画地萦回”的行为,展现出其在规划转运中的主导作用。这两句承接前文自然景象,将视角从自然转向人为,暗示自然环境与人事活动的关联,为后文写转运做了铺垫。“涓涓连卫潞,洒洒注河淮”,以叠词“涓涓”“洒洒”描绘水流状态,既写出了水流从细微到汇入大河的过程,又通过声音感的词语增强了表达效果。“卫潞”“河淮”的提及,明确了水流所及的地域,体现出转运所依托的自然水系,暗含对水利与转运关系的认知。“高牂刺云日,横筹傲山崖”,“高牂”“横筹”是具体事物,“刺云日”“傲山崖”以夸张的手法写出其高耸与稳固。两个短语不仅描绘出事物的形态,更赋予它们昂扬的气势,从侧面烘托出转运工程的宏伟,展现出人力改造环境的力量。“鲜冰敌阳至,神木斩阴来”,“鲜冰”“神木”是具体事物,“敌阳”“斩阴”则赋予它们对抗自然的主动姿态。这两句通过事物与自然的互动,写出了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应对之法,暗含对人们顺应并改造自然的赞叹。“浮吹彻终夜,飞舰常千枚”,描绘出夜晚转运的繁忙景象,“浮吹”的声响与“飞舰千枚”的视觉形象相结合,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展现出转运的规模与活力。“彻终夜”体现出劳作的持续,“常千枚”凸显出数量的庞大,让读者感受到转运场景的热闹与有序。“珠粒山东泉,藿肉江南财”,列举“珠粒”“藿肉”等具体物资,点明了转运的内容,“山东”“江南”则指明物资的来源地。这两句以具体事物展现出各地物产的丰富,以及转运将不同地域物资汇聚的作用,暗含对物资流通的肯定。“当知禹贻厥,宜歌帝念哉”,“禹”的典故引入历史维度,将当下的转运与古代治水的功业相联系,赋予其事历史意义。“宜歌帝念”则直接表达了对统治者关怀民生的称颂,升华了主题,从对转运场景的描绘转向对治理者的肯定与期望。
上一篇:明·陈沂《瀑布泉》
下一篇:明·张维《十咏图·玉蝴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