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不饮酒":三天不喝酒,
"无异蜗亡汁":就如同蜗牛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黏液一样难受。
"一日不食肉":一天不吃肉,
"有似鱼离湿":就好像鱼儿离开了水湿的环境一般不适。
"放箸倏已空":放下筷子时,盘中食物瞬间就空了,
"一饱竟何得":这样一顿饱餐最终又能得到什么呢。
"口腹我所缓":口腹的欲望对我来说是可以缓一缓的,
"性命彼甚急":但性命对于它们而言却十分急迫。
"浑沌笑蚶蛎":像浑沌无知般嘲笑蚶蛎的愚钝,
# 蛎:一作戚。
"暗弱欺鸡鸭":凭借自身的强势欺辱弱小的鸡鸭。
"血色蚀刀砧":鲜血的颜色侵蚀着刀和砧板,
# 砧:一作碪。
"腥烟蒸帷幂":腥膻的烟气蒸腾在帐幕之上。
"不思味报身":不考虑贪吃美味会招致的报应,
# 身:一作至。
"铁网火洞赤":坠入烈火熊熊的铁网地狱。
"一念忏积愆":只要有一个忏悔过往罪过的念头,
"黑业立化白":积累的黑业就能立刻转化为白业。
"譬如遇赦囚":就好比遇到赦免的囚犯,
"钳铗换冠帻":枷锁被换下,戴上了帽子和头巾。
"戒力殒虚空":戒杀的信念如同利刃般摧毁虚空,
"魔王尽哭泣":魔王们都为此哭泣。
"世典不戒杀":世间的典籍不提倡戒杀,
"竺书缝其缺":佛经却弥补了这一缺憾。
"采毛可荐神":采集鸟兽的羽毛可以祭祀神灵,
"烹葵堪邀客":烹煮葵菜也能够招待客人。
"断杀从此始":停止杀生就从此刻开始,
"无令冤垢集":不要让冤屈和污垢积累起来。
1. 分段赏析
“三日不饮酒,无异蜗亡汁。一日不食肉,有似鱼离湿”,开篇用比喻手法,将不饮酒比作蜗牛失去黏液,不食肉比作鱼儿离开水,形象地写出了常人对酒肉的依赖。这种夸张的类比,为后文的转折做了铺垫,突出了改变饮食习惯的难度。“放箸倏已空,一饱竟何得”,描绘了人们狼吞虎咽后餐具空空的场景,反问“一饱竟何得”,引发读者思考:为了一时的口腹之欲,所获得的真的值得吗?语言平实却带着警醒意味。“口腹我所缓,性命彼甚急”,这两句是诗歌的转折,将“我”的口腹之欲与“彼”(被食用的动物)的性命做对比,强调动物面临死亡的急迫,而人的口腹之欲其实可以暂缓,凸显出对生命的尊重。“浑沌笑蚶蛎,暗弱欺鸡鸭”,“浑沌”在这里可理解为人类的无知或残忍,人们嘲笑蚶蛎的简单、欺负鸡鸭的弱小,刻画了人类恃强凌弱的形象,暗含批判之意。“血色蚀刀砧,腥烟蒸帷幂”,用“血色”“腥烟”等意象,描绘出宰杀动物时的血腥场景,“蚀”“蒸”两个动词增强了画面的冲击力,让读者感受到杀戮的残酷。“不思味报身,铁网火洞赤”,从因果角度警示,不考虑贪吃的报应,就会如坠入烧得通红的铁网地狱一般。用直白的表述劝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美味而不顾后果。“一念忏积愆,黑业立化白”,强调忏悔的力量,一个忏悔的念头就能让积累的罪孽(黑业)转化为善业(白业),语言简洁却充满积极的引导,突出了改过自新的可能性。“譬如遇赦囚,钳铗换冠帻”,以囚犯遇赦、枷锁换衣帽作比,形象地写出了忏悔戒杀后从罪孽中解脱的轻松,让抽象的“业力转化”变得具体可感。“戒刀殒虚空,魔王尽哭泣”,“戒刀”象征杀戮的工具,“魔王”代表邪恶的念头,当戒刀消失、魔王哭泣,意味着杀戮之心被消除,用富有想象的场景展现了戒杀的积极效果。“世典不戒杀,竺书缝其缺”,指出世俗典籍不提倡戒杀,而佛教典籍(竺书)填补了这一空缺,点明了戒杀思想的来源,也体现了作者对佛教戒杀理念的认同。“采毛可荐神,烹葵堪邀客”,说明不用肉类,采择菜蔬同样可以祭祀神灵、招待宾客,打破了“祭祀、待客必用肉食”的固有观念,为戒杀提供了可行的生活方式。“断杀从此始,无令冤垢集”,结尾发出呼吁,号召从现在开始停止杀戮,不要让冤屈和罪孽积累,简洁有力,呼应全诗的戒杀主题,强化了劝诫的语气。
上一篇:明·王英《挹秀轩》
下一篇:明·薛瑄《烟寺晚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