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i
yīn
hóu

朝代:明作者:徐渭浏览量:3
huāng
shù
chuí
zǎo
huáng
luò
jìn
zhū
dào
huā
tóng
fěn
zhuì
méi
yóu
shì
dēng
tán
rén
wèi
lǎo
bàn
shēng
zuò
zài
biān
cái
lǎo
lián
shuí
zhī
juàn
cháng
gān
竿
tuò
zhēn
wáng
zhǐ
nián
àn
zhōng
zhū
zhī
shuí
shì
zhuó
shuǐ
hún
měi
xiāng
dāng
shí
xiàng
chén
gèng
shuí
chuán
xiàng
rén
ěr
zhàng
xūn
yǒu
wéi
wéi
wáng
fǎn
shǒu
shān
bié
rén
dào
tóu
huò
bēi
pēng
gǒu

译文

荒凉的祠堂旁有几棵枯枣树垂着枝条,祠堂上的黄色泥土剥落,红色的旗帜和饰物也已不见。桐花漆粉点缀在画像的须眉之处,画像中的韩信仿佛还是当年登坛拜将时那样年轻。韩信前半生都在为生计谋划,靠在淮河边钓鱼度日,直到遇到河堤上的老妇人可怜他。谁能想到他带着一卷书简离开后,仅仅用了五年时间就轻易地取得了王位。暗中谁是真心相待,谁又是心怀叵测之人难以分辨,就像浑浊水中的鱼儿都长得相似难以区分。当时韩信对陈豨说的秘密话语,又有谁能传到其他人的耳朵里呢。大丈夫的功勋事业又算得了什么呢,做俘虏或者做君王就像翻手一样容易。最后却把山河拱手让给别人,落得个悲惨地像被烹煮的狗一样的下场。

逐句剖析

"荒祠几树垂枯枣":荒凉的祠堂旁有几棵枯枣树垂着枝条,

"黄泥落尽朱旗纛":祠堂上的黄色泥土剥落,红色的旗帜和饰物也已不见。

"花桐漆粉缀须眉":桐花漆粉点缀在画像的须眉之处,

"犹是登坛人未老":画像中的韩信仿佛还是当年登坛拜将时那样年轻。

"半生作计在鱼边":韩信前半生都在为生计谋划,靠在淮河边钓鱼度日,

"才得河堤老妇怜":直到遇到河堤上的老妇人可怜他。

"谁知一卷长竿去":谁能想到他带着一卷书简离开后,

"唾取真王只五年":仅仅用了五年时间就轻易地取得了王位。

"暗中朱碧知谁是":暗中谁是真心相待,谁又是心怀叵测之人难以分辨,

"浊水浑鱼每相似":就像浑浊水中的鱼儿都长得相似难以区分。

"当时密语向陈豨":当时韩信对陈豨说的秘密话语,

"更谁传向他人耳":又有谁能传到其他人的耳朵里呢。

"丈夫勋业何足有":大丈夫的功勋事业又算得了什么呢,

"为虏为王如反手":做俘虏或者做君王就像翻手一样容易。

"提取山河与别人":最后却把山河拱手让给别人,

"到头一镬悲烹狗":落得个悲惨地像被烹煮的狗一样的下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淮阴侯祠》是明代徐渭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围绕着对淮阴侯韩信一生的评价和感慨展开。诗的前四句描绘淮阴侯祠的现状和韩信的形象。前两句描绘出祠堂的荒凉破败,第三、四句通过想象展现出韩信当年登坛拜将时的风采。中间四句叙述韩信的经历和结局。第五、六句讲述他早年的困苦,第七、八句突出他崛起之迅速。第九、十句暗示世事复杂难辨,第十一、十二句提及他的失误。后两句评价他的功业易得易失,结尾两句感叹他最终的悲惨结局。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剧作家、书画家

徐渭(1521~1593),明代文学家、剧作家、书画家。字文长,一字文清,号天池山人,晚号青藤老人,别署水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嘉靖年间,为闽浙总督胡宗宪充当幕僚,代笔《进白鹿表》为胡宗宪赢得嘉靖皇帝赏识,又助其擒获海盗徐海。后曾一度发狂,因杀妻而下狱七年。徐渭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与解缙、杨慎并称为“明代三大才子”。其诗文奇纵恣肆,强调独创,反对模拟,深受公安派推崇;又长于行草书法,擅画水墨花竹、山水、人物,淋漓恣肆,有所创造。他还对戏剧颇有研究,撰《南词叙录》,开南戏研究之先风。代表作有戏曲论著《南词叙录》,文集《徐文长集》《徐文长逸稿》,杂剧《四声猿》《歌代啸》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荒祠几树垂枯枣,黄泥落尽朱旗纛”,这两句诗中“荒祠”“垂枯枣”“黄泥落尽”等描绘出淮阴侯祠的荒凉衰败,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花桐漆粉缀须眉,犹是登坛人未老”,通过想象韩信登坛拜将时的形象,与前文的荒凉景象形成对比,表现出对韩信昔日辉煌的怀念。“半生作计在鱼边,才得河堤老妇怜”,讲述韩信早年的贫困生活,靠钓鱼度日,只得到河堤上老妇人的怜悯,突出了他早年生活的艰难。“谁知一卷长竿去,唾取真王只五年”,这两句诗中“谁知”一词强调韩信崛起的迅速,“一卷长竿”可能指代他的谋略或机遇,“唾取真王”则形象地表现出他轻易取得王位的过程。“暗中朱碧知谁是,浊水浑鱼每相似”,以暗中难以分辨朱碧、浑水中鱼儿相似为喻,暗示世事复杂,人心难测,为下文韩信的失误埋下伏笔。“当时密语向陈豨,更谁传向他人耳”,提及韩信与陈豨的密语,暗示他的失误可能是导致他最终悲剧的原因。“丈夫勋业何足有,为虏为王如反手”,评价韩信的功业易得易失,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看淡。“提取山河与别人,到头一镬悲烹狗”,感叹韩信最终把山河拱手让给别人,落得个悲惨的下场,深化了全诗的感慨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朱元璋《思老试壮》

下一篇:明·施渐《漫兴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