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郎左氏癖":漫郎元结有着如左丘明般对史学的痴迷,
# 漫郎左氏癖:漫郎,唐诗人元结。左氏,春秋时左丘明。癖,嗜好。此句意思是,漫郎有左丘明为传之嗜好,亦有左丘之文笔,寓赞《大唐中兴颂》文绝之意。
"鲁国羲之鬼":鲁国颜真卿书法堪比书圣王羲之。
# 鲁国羲之鬼:颜真卿,山东临沂人,字清臣,唐代著名书法家。初学王羲之、王献之,后从张旭得笔法,遂自成大家,故曰“羲之鬼”。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世称王右军,有“书圣”美誉。
"千载远擅场":二人跨越千年在文坛与书坛各领风骚,
# 擅场:以斗鸡为喻,强者胜弱者,专据一场。后用以称技艺高超出众。此处赞元颜二公技艺。
"同时恰对垒":同一时代又以文墨为刃相互辉映。
"有唐九庙随秋烟":昔日唐朝的宗庙如秋烟般消散,
# 随:一作隳。隳:毁坏。
"一片中兴石不毁":唯有记录中兴的石碑历经岁月仍屹立不倒。
"几回吹律寒谷春":多少次如吹律使寒谷回春般,
# 寒谷:深山溪谷,为日光所不及,故称寒谷。,吹律:吹箫管。
"几度看碑陈迹新":碑刻总能在岁月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辽鹤归来认城郭":就像辽东鹤归来却难寻旧时城郭,
# 辽鹤:常用以指重游旧地的人。晋陶潜《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
"杜鹃声里含君臣":杜鹃啼鸣里饱含着君臣兴衰的感慨。
"折钗黄绢森光怪":碑刻上的文字笔法精妙、气象森然,
# 黄绢:极好的丝绢。此处借指极好的文字。,折钗:指字的笔画圆润有力。
"旧国山河余气概":旧国山河仿佛仍留存着往昔的气概。
"当年富贵腹剑多":当年权贵们心怀奸计,
# 当年富贵腹剑多:暗指唐李林甫为相排挤才学德望和势位居己上者。李林甫之为人,口蜜腹剑。
"异代风流椽笔在":而不同时代的文人雅士的才情笔墨却永远流传。
# 椽笔:指重要文章和写作才能。,风流:英俊潇洒风度翩翩。
"书生何负于国哉":书生们对国家又有何辜负,
"元祐之籍何当来":元祐年间文人被列名禁锢的事何时才能停止?
# 元祐之籍:公元1086年(宋哲宗元祐元年),司马光等旧党上台,把王安石的“熙宁”新政一律废除;1094年(元祐九年),新党再度上台,对“元祐党人”报复迫害,苏轼等人连遭贬谪。崇宁(宋徽宗年号,公元1102—1106年)初,蔡京籍元祐年间司马光等百二十人为奸党,请皇上亲书刻石。
"子瞻吃饱惠州饭":苏轼在惠州饱受贬谪之苦,
# 子瞻吃饱惠州饭:指苏轼被外放广东惠州之事。子瞻:苏轼的字。
"涪翁夜上浯溪台":黄庭坚在深夜登上浯溪台。
# 涪翁夜上浯溪台:指黄庭坚遭贬夜上浯溪之事。涪翁,黄庭坚的号。
"扶藜扫石溪声咽":他们拄着藜杖清扫石碑,溪水呜咽,
"不禁技痒还题碣":终是按捺不住才情在碑上题字。
"清时有味是无能":在这清平时代,最有滋味的竟是看似“无能”的生活,
"但漱湘流莫饶舌":不如像屈原那样饮湘水,不再多言。
1. 分段赏析
第一段:“漫郎左氏癖,鲁国羲之鬼。千载远擅场,同时恰对垒。”此段以“漫郎”元结与“鲁国”颜真卿为切入点,用“左氏癖”赞誉元结对史学的痴迷与造诣,将颜真卿比作“羲之鬼”,以书圣王羲之作比,凸显其书法成就。“千载远擅场,同时恰对垒”,既点明二人跨越千年在文学与书法领域各擅胜场,又暗喻他们在同一时代以文墨为“武器”,追溯历史,表达了对古代文人如左思、王羲之的敬仰。第二段:“有唐九庙随秋烟,一片中兴石不毁。几回吹律寒谷春,几度看碑陈迹新。辽鹤归来认城郭,杜鹃声里含君臣。”诗人由人及史,“有唐九庙随秋烟,一片中兴石不毁”形成强烈对比,唐朝宗庙如秋烟般消散,而记录中兴的石碑却长存,尽显历史沧桑。“吹律寒谷春”“看碑陈迹新”以动态描写,展现碑刻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辽鹤”“杜鹃”两个意象的运用,借“辽鹤归来”感叹物是人非,借“杜鹃声里”寄托君臣兴亡之感,将历史变迁的深沉感慨融入其中。第三段:“折钗黄绢森光怪,旧国山河余气概。当年富贵腹剑多,异代风流掾笔在。”“折钗黄绢”以书法术语形容碑刻文字精妙,“森光怪”更添神秘色彩,展现碑刻艺术魅力。“旧国山河余气概”,借山河抒怀,彰显历史余韵。“当年富贵腹剑多”批判唐朝权贵的奸佞,“异代风流掾笔在”则盛赞元结、颜真卿等文人的才情,通过古今对比,表达对文人风骨的推崇与对奸佞的批判。第四段:“书生何负于国哉,元祐之籍何当来?子瞻吃饱惠州饭,涪翁夜上浯溪台。扶藜扫石溪声咽,不禁技痒还题碣。”诗人以诘问“书生何负于国哉”抒发不平,借“元祐之籍”影射文人蒙冤遭遇。随后以苏轼(子瞻)被贬惠州、黄庭坚(涪翁)夜登浯溪台题碣为例,展现文人即便仕途坎坷,仍为浯溪碑刻所吸引,通过对文人行为的刻画,侧面烘托碑刻的艺术感染力与精神魅力。第五段:“清时有味是无能,但漱湘流莫饶舌。”尾句以反语作结,“清时有味是无能”看似自嘲,实则暗含文人在清平时代的无奈与不甘,“漱湘流莫饶舌”借用屈原典故,表达文人在现实面前选择沉默、归隐的心境,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现实的感慨,余韵悠长。
2. 作品点评
《题浯溪摩崖三绝》收录于《永州府志》,董其昌在此诗中对“三绝”的定义别出心裁。世人眼中,浯溪摩崖以文绝、字绝、石绝著称,而他却认为元结之文、颜真卿之字,与二人的高尚人品方为真正“三绝”。诗中盛赞元、颜二公卓越才艺,感慨李唐王朝虽早已覆灭,此碑却因承载贤才风骨而长存于世。董其昌借古讽今,笔锋犀利。一句“当年富贵腹剑多”直指权贵险恶,“杜鹃声里含君臣”暗含深意。他缅怀元结、颜真卿,提及苏轼、黄庭坚等前朝名流,实为抒发胸中不平之气。最终以“清时有味是无能,但漱湘流莫饶舌”自嘲,尽显文人风骨。全诗气韵流畅,意境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堪称诗中一绝。
上一篇:明·鲁铎《散步》
下一篇:明·张和《为陆以平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