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裁苍雪出淇园":从淇园般的地方采摘出如苍雪般的茶叶,
# 翦裁苍雪出淇园:首二句:从淇园取来竹子作成装饰刻画有“菌蠢龙头”的奇特的钓鱼竿。翦裁,原指裁制衣服,此指作画。苍雪,此喻苍翠的竹子。菌蠢,谓如菌类之短小丛生的生物。
"菌蠢龙头制作偏":用造型古朴的器具精心制作。
# 菌蠢:谓如菌类之短小丛生的生物。
"紫笋香浮阳羡雨":阳羡紫笋茶的香气在雨中飘浮,
# 阳羡:借指宜兴出产的茶。宜兴,在今江苏。秦汉时称阳羡,故名。,紫笋:名茶名。
"玉笙声沸惠山泉":惠山泉沸腾的声音好似玉笙奏响。
# 玉笙:饰玉的笙,亦用为笙之美称或指笙的吹奏声。
"肯藏太乙烧丹火":宁愿收敛炼丹求仙的妄念,
# 烧丹:犹炼丹,指道教徒用朱砂炼药。,太乙:即太一。古代指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也指老聃的“道”的别名。
"不落天随钓雪船":也不想效仿天随子在雪中独钓。
# 钓雪船:钓于雪中的船。号天随子的唐文学家陆龟蒙曾乐冬钓,其自叙诗曾云:“几年无事傍江湖”。《唐书·陆龟蒙》中记陆:“升舟设蓬,席赍束书,茶灶笔床,钓具往来。时谓江湖散人。”陆翁如此带上茶具、笔具、钓具终日“傍于江湖”可谓以舟为“家”,以钓为“业”的醉钓痴钓。,天随:唐代诗人陆龟蒙的别号天随子,嗜冬钓。
"只好岩花苔石上":只愿在山花烂漫、苔石相伴的地方,
"煮茶供给赵州禅":煮茶品味,领悟赵州禅的意境。
# 赵州禅:相传赵州(唐代高僧从谂的代称)曾问新到的和尚:“曾到此间?”和尚说:“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又问另一个和尚,和尚说:“不曾到。”赵州说:“吃茶去。”院主听到后问:“为甚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赵州呼院主,院主应诺。赵州说:“吃茶去。”赵州均以“吃茶去”一句来引导弟子领悟禅的奥义。禅,即禅机,佛教禅宗启发门徒悟道时使用的隐语、比喻以及带有暗示性的动作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绘了孟端溪山渔隐长卷相关的茶事,从茶树采摘、茶叶制作,到品茶时的香气、泉水之景,再以用典的方式融入禅宗意味,展现了茶文化之美,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超脱世俗境界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比喻:“翦裁苍雪出淇园”,将茶树的枝叶比作“苍雪”,“苍雪”一词,既写出了茶树叶片颜色的青苍与雪般的洁白,又赋予其一种清冷、高洁的气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茶树的外观特征,同时也为诗歌营造出一种素雅、清幽的氛围。用典:“肯藏太乙烧丹火”,此句用典,“太乙烧丹火”源自道教传说,太乙真人有炼丹之火,这里诗人借此典故,表达自己不愿隐匿炼丹、追求出世,而是心系尘世、愿有所作为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翦裁苍雪出淇园,菌蠢龙头制作偏”,“翦裁苍雪出淇园”,诗人以“苍雪”喻指茶树,形象描绘出茶叶的色泽与质感,仿佛是从古老的淇园(常代指竹林,此处借指产茶之地)中裁剪而出,赋予茶叶一种高雅、清幽的出身背景,增添了文化底蕴。“菌蠢龙头制作偏”,“菌蠢”形容物体屈曲蠢动的样子,“龙头”可能指茶具的装饰或制作工艺的精巧,此句说明茶叶制作工艺独特,强调制作的用心与精细,为后文写品茶做铺垫。颔联“紫笋香浮阳羡雨,玉笙声沸惠山泉”,“紫笋”既实指阳羡所产的名茶,又以其形象的比喻展现茶叶形态,“香浮”描绘出茶香在冲泡时袅袅升腾的美妙情景,“阳羡雨”营造出一种如细雨般轻柔、润泽的氛围,让人仿佛能闻到那清幽的茶香。“玉笙声沸惠山泉”,把惠山泉煮沸的声音比作玉笙声,从听觉角度将泉水沸腾的动态转化为悦耳的音乐,化平凡为奇妙,生动表现出煮茶用水的灵动与美妙,体现诗人对品茶细节的敏锐感知。颈联“肯藏太乙烧丹火,不落天随钓雪船”,“肯藏太乙烧丹火”,运用“太乙烧丹”的典故,暗示诗人不追求道家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世俗之举,体现其对超脱于世俗欲望的追求。“不落天随钓雪船”,“天随”指晚唐诗人陆龟蒙(号天随子),他常驾船垂钓,是隐逸的典型代表,此句表明诗人虽向往隐逸,但又有别于传统的隐逸方式,不随波逐流,展现出独特的精神追求。尾联“只好岩花苔石上,煮茶供给赵州禅”,“只好岩花苔石上”,描绘出在山间岩石上点缀着野花、长满青苔的清幽环境,为煮茶提供了一个自然、质朴的场所。“煮茶供给赵州禅”,用“赵州禅”的典故(与赵州从谂禅师有关,其禅语常与茶相关),将煮茶与禅宗文化相融合,传达出诗人在品茶中追求禅意、寻求心灵宁静的心境,升华了诗歌的主题,由单纯的品茶上升到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上一篇:明·唐寅《题画四首其一》
下一篇:明·吴扩《桐江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