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青蔬劳远程":白果与青蔬慰劳我这远方而来的客人,
"高台倾矣曲池平":曾经的高台已倾塌,曲折的池塘也已填平。
"沙田似雪耘枯冢":沙田白茫茫一片如同积雪,那里还耕锄着荒芜的坟冢,
"柿子如丹缀土城":土城之上,柿子像红色的丹砂般点缀其中。
"古渍有无遗宋岳":古老的遗迹中,是否还留存着宋代城郭的痕迹?
"监门应否识侯生":当年看守城门的人,不知能否认出侯生那样的豪杰。
"欲知别后愁多少":若想知道分别之后我的忧愁有多少,
"试检霜毛添几茎":那就请数数我白发增添了多少根吧。
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代表人物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别字孺修,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荆州府公安(今属湖北)人。曾从李贽问学,与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才名,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人和主将。袁宏道力矫当时的复古模拟之弊,主张“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并且重视小说、戏曲和民歌在文学中的地位,在当时影响很大。他的作品真率自然,独具一格,其小品文尤受人推崇。著有《袁中郎全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白果青蔬劳远程,高台倾矣曲池平”,首句点明友人以白果青蔬款待远道而来的自己,体现情谊。次句写繁台倾塌、曲池填平,“倾”“平”二字描绘出昔日胜景不再的衰败之态,为全诗奠定怀古伤今的基调。颔联“沙田似雪耘枯冢,柿子如丹缀土城”,运用比喻,将沙田比作白雪,生动展现其荒芜之状,又以“耘枯冢”强化凄凉氛围;把柿子比作红丹,点缀土城,色彩鲜明的画面与荒芜背景形成对比,暗含岁月变迁、物是人非之感。颈联“古渍有无遗宋岳,监门应否识侯生”,通过对宋代遗迹是否留存的疑问,以及对监门能否识别侯生式人物的揣度,将思绪引入历史深处,借古事抒今情,表达对历史兴亡和人才埋没的感慨。尾联“欲知别后愁多少,试检霜毛添几茎”,以设问作结,将别愁具象化为可检视的白发,形象地表现出离别后的忧愁与时光流逝带来的沧桑感,余韵悠长,情感真挚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