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鲸乘扶摇":海鲸乘着暴风,
"激水腾九旻":激起巨浪腾跃到高空。
"退潮触泥沙":潮水退去后,它困在泥沙中,
"颅骨空嶙峋":只剩空空的颅骨,棱角分明。
"猛虎掉尾行":猛虎摇着尾巴行走,
"饮血不满唇":饮下的鲜血还没沾满嘴唇。
"跳哮逞雄攫":它跳跃咆哮,逞着凶猛掠夺,
"系首八尺缗":最终却被八尺长的绳索系住了头颅。
"赋命虽在天":天生的禀赋虽然由上天决定,
"成之亦由人":但最终的成就与结局,还是取决于人自身的作为。
"嗟嗟灯上蛾":唉,那灯上的飞蛾,
"亦岂厌其身":难道是不珍惜自己的性命吗。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刘基(1311~1375),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字伯温,号犂眉公,浙江青田(今属文成)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不久弃官隐居。明朝时应召,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后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追谥文成。刘基与高启、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作品前期多表现人民苦难,抒发报国拯民之志;后期多歌颂承平和叹老伤怀。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不事绮靡。词作结集为《写情集》,以抒情言志为主,表达济世拯民的情怀。写景状物、摹山范水之作较少。散文成就在明初与宋濂并称,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风格古朴浑厚。主要作品有诗《感怀三十一首》,寓言杂文集《郁离子》《卖柑者言》等。著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后皆被收入《诚意伯文集》。
1. 分段赏析
“海鲸乘扶摇,激水腾九旻。退潮触泥沙,颅骨空嶙峋。”此四句以“海鲸”为喻,写其命运的剧烈反差。前两句“乘扶摇”“腾九旻”(九旻指高空),尽显海鲸借长风、激巨浪的磅礴气势,是力量与自由的展现;后两句“退潮触泥沙”“颅骨嶙峋”,则陡然转入衰败,潮水退去后,曾经的巨物困于浅滩,只剩空荡的骨架在泥沙中显露棱角。诗人以“腾跃”与“困毙”的对比,暗讽“盛时不可恃”:即便是翻江倒海的强者,若失去依托(如潮水、时势),也会瞬间跌落尘埃,藏着对“势易时移”的观察。“猛虎掉尾行,饮血不满唇。跳哮逞雄攫,系首八尺缗。”此四句聚焦“猛虎”的兴衰,与海鲸形成呼应。前两句“掉尾行”“饮血”,勾勒猛虎横行山林、嗜杀逞凶的凶悍之态;后两句“跳哮逞雄攫”(攫指掠夺)紧承其威,却以“系首八尺缗”(缗指绳索)急转直下,再凶猛的野兽,终被人类用绳索缚住头颅,沦为阶下囚。这里的“猛虎”象征“恃力妄为者”,它的“雄”建立在暴力掠夺之上,而“系首”的结局则揭示“暴极必亡”的规律,暗含对“强权不可久”的批判。“赋命虽在天,成之亦由人。嗟嗟灯上蛾,亦岂厌其身。”后四句从具体意象转向哲理升华。前两句“赋命虽在天,成之亦由人”是全诗的核心句:诗人承认“天命”(先天禀赋、时势)的存在,但更强调“人为”(自身行为、选择)对结局的决定作用,海鲸之困、猛虎之缚,看似是“命”,实则源于对自身力量的滥用或对时势的失察。末两句“嗟嗟灯上蛾,亦岂厌其身”以“灯蛾扑火”作结,用“嗟嗟”的叹惋语气,写蛾明知扑火会死,仍执意趋赴。这既是对“盲目本能”的悲悯,更是对“不审时度势、自取灭亡”的警示,呼应“成之亦由人”的主旨:毁灭往往不是天定,而是自身选择的结果。
上一篇:明·娄坚《再呈殷丈》
下一篇:明·何景明《过宗哲故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