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缥缈孤城见石头":隐隐约约看到孤独的城池矗立在石头上,
"长淮云水自悠悠":长长的淮河上云和水独自流淌,显得那么悠远。
"孤村柳色连荒驿":偏僻的村庄柳树成荫,连接着荒凉的驿站,
"两岸芦花隐钓舟":两岸的芦苇花丛中,遮掩着几叶垂钓的小船。
"残月微钟京口夜":残缺的月亮下,微弱的钟声回荡在京口的夜里,
"澹烟疏雨秣陵秋":薄雾和零星的雨丝,笼罩着秣陵的秋天。
"客中不尽怀乡感":客居他乡,无尽的思乡之情难以排遣,
"南雁一声双泪流":南方大雁的一声哀鸣,让我泪水突然涌流。
1. 分段赏析
“缥缈孤城见石头”一句以“缥缈”开篇,勾勒出石头城若隐若现的时空距离感。诗人将视线投向历史遗迹“石头”,通过“孤城”与“缥缈”的意象叠加,既暗示六朝古都的沧桑变迁,又以“见”字点出旅途中的偶然驻望。城墙的实体与云雾的虚幻形成对照,暗含对历史虚实的哲思。“长淮云水自悠悠”承接上句的空间凝视,转向时间维度的绵延。“长淮”点明地理坐标,“云水”以流动的意象消解空间的固定性,“自悠悠”三字赋予自然以永恒性。诗人用“自”字暗示自然规律的冷漠,与人事的短暂形成对照,为全诗奠定苍茫基调。“孤村柳色连荒驿”以工笔白描呈现旅途实景。“孤村”与“荒驿”构成荒寒意象群,“柳色”的生机与“荒”的衰败形成色彩反差。“连”字打通空间阻隔,将村落、驿站与柳色编织成完整的羁旅图景,暗含“断鸿声里”的孤独体验。“两岸芦花隐钓舟”以虚实相生笔法收束中二联。芦花的白色淹没意象与“隐”字呼应,模糊钓舟的具体形态,制造朦胧意境。两岸的横向延展与钓舟的纵向沉没构成空间张力,暗喻漂泊者于浩渺天地间的微小存在。“残月微钟京口夜”转入时间切片式的场景特写。残月的缺角与微弱的钟声构成视听通感,京口的地理坐标暗示南北分界的历史意义。诗人以“残”“微”二字压缩情感浓度,在夜色的包裹中将个体孤独升华为时代隐喻。“澹烟疏雨秣陵秋”以天气意象完成时空跳跃。秣陵作为六朝古都的代称,与“秋”共同构成历史凋零的象征。澹烟的混沌与疏雨的零落形成天气的复调,既写实景又暗含对王朝兴替的喟叹。“客中不尽怀乡感”直抒胸臆却余韵悠长。“不尽”强调乡愁的无限延展性,与律诗的严谨格律形成形式与内容的反差。“客中”点明抒情主体身份,将前六句的意象群收束为游子的主观感受。“南雁一声双泪流”以听觉意象收尾,完成情感爆破。南雁作为候鸟的象征,既点明季节又暗示书信难通的困境。“一声”与“双泪”的数量对比,将蓄积全诗的乡愁凝练为瞬间的生理反应,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上一篇:明·张掞《喜晴》
下一篇:明·盛鸣世《送毛广文之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