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海月生潮不出":湖水依傍着海,月亮升起却不见潮水涌动,
"缘江路隔水还连":江岸道路被阻隔,湖水却依然与远方相连。
"两山云出东西树":东西两山的云雾,从树梢间缓缓升起,
"五夜星摇上下天":整夜的星辰,在水面上下摇曳闪烁。
"洞口鳞鳞千顷玉":洞口外,千顷湖面如鳞片般波光粼粼,像美玉铺展,
"水心皛皛万家烟":湖心处,万家灯火在朦胧水汽中晕染成一片轻烟。
"鸟喧花发壶觞乱":鸟儿啼鸣,花儿绽放,宴席间酒杯交错纷乱,
"太守颓然醉欲仙":太守(诗人自指)沉醉其中,恍惚间仿佛要羽化成仙。
1. 分段赏析
首联:“傍海月生潮不出,缘江路隔水还连”“傍海月生潮不出”太湖地处长江下游,毗邻东海,故称“傍海”。月升之时,本应潮汐涌动,但诗人却写“潮不出”,既写实,又暗含静谧氛围——无潮的湖面更显空阔宁静。“缘江路隔水还连”“缘江”指沿江道路,“路隔”因湖岸曲折、水域阻隔而难以通行;“水还连”则强调湖水与远方水域绵延相通,虽隔犹连。以“傍海”“潮不出”点明太湖独特的通海而不汹涌的特性,为全诗奠定静谧基调;“路隔”“水连”的对比,既写实景,又隐喻自然与人事的关联——阻隔中自有贯通。“月生”为静,“潮不出”暗含潜在动态,以静写动;“路隔”的阻滞与“水连”的绵延形成反差,增强画面层次感。开篇就勾勒了太湖的地理风貌,既展现其“通海连江”的壮阔,又以“潮不出”的细腻观察,暗示诗人对自然规律的体悟——静中有动、隔中有连,暗合道家“万物相生”的哲理。颔联:“两山云出东西树,五夜星摇上下天”“两山云出东西树”“两山”指太湖东、西洞庭山,云雾从树梢间缓缓升起,笼罩山峦;“东西”以方位词强化太湖的位置,描绘云雾弥漫的动态过程。“五夜星摇上下天”“五夜”即五更之夜,星辰倒映湖中,随波摇曳似上下晃动;“上下天”将星空与湖面融为一体,突出夜色的深邃与灵动。“云出”为视觉,“星摇”为视觉与动态感的结合,二者结合,既写山间云雾的轻柔升腾,又描绘了星月倒映湖中的闪烁之态,形成不同层次的画面。“东西树”限定范围,“五夜”明确时间点,捕捉太湖夜色中最具诗意的瞬间。此联从细节处刻画太湖夜色的动态之美,云雾与星辰的“出”与“摇”,打破夜的沉寂,使画面有了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太湖“虽静犹动、生机暗藏”的独特气质的赞叹。颈联:“洞口鳞鳞千顷玉,水心皛皛万家烟”“洞口鳞鳞千顷玉”“洞口”或指东、西洞庭山间的水口,“鳞鳞”形容月光下湖面波光如鱼鳞般细密闪烁;“千顷玉”将湖面比作铺展的千顷美玉,突出湖水的澄澈与广阔。“水心皛皛万家烟”“水心”即湖心区域,“皛皛”描绘湖心在月光下明亮的景象;“万家烟”指湖畔村落升起的炊烟,在朦胧水汽中晕染成一片轻烟,虚实相生。“鳞鳞千顷玉”以“玉”喻湖面,既写波光之晶莹,又暗含对太湖如珍宝般的珍视;“皛皛万家烟”以视觉写炊烟的朦胧,将“万家”这一生活场景融入湖景,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洞口”为近景,“水心”为远景;“千顷玉”聚焦湖面,“万家烟”涵盖湖畔村落,由近及远,构建出太湖夜景的生动画面。此联从远近两个层面展现太湖的壮阔与柔美。“千顷玉”的开阔与“万家烟”的温馨相映,既体现自然之美的雄浑,亦暗含对湖畔人家安宁生活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太湖“包容万物、生机盎然”的感悟。尾联:“鸟喧花发壶觞乱,太守颓然醉欲仙”“鸟喧花发壶觞乱”“鸟喧”指鸟儿啼鸣,“花发”点明春日生机;“壶觞乱”描绘宴席间酒杯交错、热闹纷乱的情景,侧面表现诗人与友人宴饮的欢愉。“太守颓然醉欲仙”“太守”为诗人自指,他沉醉于太湖的湖光花酒之间,“颓然”写出其放松的状态;“醉欲仙”则以夸张笔法,表达诗人恍惚间仿佛超脱尘世、羽化成仙的感受。通过宴饮的热闹场景与诗人的醉态,反衬太湖夜景的迷人魅力——自然之美让人忘却世俗烦忧,沉醉其中。“醉欲仙”不仅是对宴饮之乐的描绘,更暗含诗人对太湖“物我合一”境界的追求。尾联由景及人,将太湖的自然之美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太守”的身份为诗歌增添一层现实关怀,而“醉欲仙”的感慨传递出对自然之乐、生命之趣的向往,深化了全诗“寄情山水、陶然忘机”的主题。
上一篇:明·盛鸣世《送毛广文之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