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嵋山峨峨":峨眉山高耸入云,
"江水泱泱":长江水浩荡绵长。
"我疆我理":治理土地,
"俾民以康":使人民安居乐业。
"靡言匪衣":没有不涉及衣食的言论,
"靡善匪得":没有不获得善行的道理。
"阅士孔多":见过许多士人,
"我敬希直":我唯独敬重希直先生。
"谦以自牧":他谦逊自律,
"卑以自持":以谦逊的态度约束自己。
"雍容儒雅":举止雍容儒雅,
"鸾凤之仪":如鸾凤般高贵。
"有学有识":他有学识有见解,
"乃作乃述":著书立说。
"追之琢之":精心雕琢,
"金玉之质":有金玉般的品质。
"侍我经筵":侍奉我讲经论道,
"不倦以勤":不知疲倦。
"非德不言":不合道德的话不说,
"非道不陈":不陈述不合道义的言论。
"职思其归":职责在身需归去,
"义不可夺":道义不可违背。
"采采者芹":如采撷芹菜般勤勉的人,
"伺教如渴":如饥似渴地等待教诲。
"爰秣其马":于是喂饱马匹,
"爰振其衣":整理衣衫。
"拜手稽首":恭敬行礼,
"载辞而归":拜别而归。
"昔之来也":昔日来访时,
"春日迟迟":春天的阳光温暖和缓,白昼漫长。
"今之归也":今日归去时,
"凉风凄凄":凉爽的秋风凄清寒凉。
"悠悠我心":我心忧愁,
"念子良苦":思念深切。
"爰命辞臣":于是命令文学侍从之臣,
"饮饯江浒":于江畔宴饮饯行。
"王道如砥":王道像磨刀石一样平坦,
"既歌且咏":一边唱歌一边咏叹。
"八月初吉":在八月初一,
"抵于南郑":抵达南郑。
"沔彼江汉":浩浩荡荡的长江与汉水,
"亦合而流":最终也会汇聚合流。
"瞻彼岷峨":遥望岷山与峨眉,
"郁其相缪":山色苍茫层层相叠。
"心之知矣":心中知晓你的情意,
"临别缱绻":临别时缠绵难舍。
"子如我思":你若如我般思念,
"道岂云远":相隔怎会遥远?
"岁行在子":时光流转到了地支 “子” 的年份,
"文闱秋开":文闱在秋天开放。
"较艺至公":以公正之心较量才艺,
"迟子西来":只待你西来应试。
1. 分段赏析
第一段:“嵋山峨峨,……我敬希直。”开篇以峨眉山与江水的壮阔起兴,暗喻国家疆土的稳固与治理的清明。后四句点明方孝孺在众多士人中独受敬重,赞其德行与才学兼具,呼应后文对其品格的深入刻画。第二段:“谦以自牧,……金玉之质。”此段集中刻画方孝孺的谦逊与才德。“谦”“卑”二词凸显其修养,“鸾凤之仪”以祥瑞之鸟喻其风度。“金玉之质”则比喻其学识如金玉般纯粹可贵,呼应《基命录》中朱椿对方孝孺治国理念的推崇。第三段:“侍我经筵,……伺教如渴。”此段回忆方孝孺担任世子师的情景,赞其授课勤勉、言必有德。“采采者芹”化用《诗经》典故,以学子渴求教诲比喻朱椿对方孝孺的倚重,凸显师生情谊的深厚。第四段:“爰秣其马,……凉风凄凄。”通过季节对比(春日迟迟→凉风凄凄),以景衬情,渲染离别之怅惘。“秣马振衣”的细节描写,既显送别仪式的郑重,又暗含对友人前路的关切。第五段:“悠悠我心,……郁其相缪。”直接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悠悠我心”之句,原诗表达女子对恋人的思念,此处转为友人间离别之痛,赋予古典意象新的情感厚度。“良苦”二字强化了离别之情的深重,既为友人远行而牵挂,亦暗含对朝廷未能重用人才的隐痛(方孝孺为明代大儒,仕途坎坷)。第六段:“心之知矣,……迟子西来。”结尾以“缱绻”收束离情,又以“道岂云远”升华志同道合的信念。末句“迟子西来”既表达对重逢的期待,亦暗含对方孝孺学术影响力的期许,呼应前文“金玉之质”的赞誉。
上一篇:明·常伦《大醉后题大云寺阁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