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i

朝代:唐作者:郑畋浏览量:2
xuán
zōng
huí
yáng
fēi
yún
nán
wàng
yuè
xīn
zhōng
shì
shèng
míng
tiān
shì
jǐng
yáng
gōng
jǐng
yòu
rén

译文

杨妃死后玄宗銮驾又回帝京,旧时恩爱难忘国家开始振兴。处死杨妃也是玄宗英明决策,不然就会步陈后主亡国后尘。

逐句剖析

"玄宗回马杨妃死":杨妃死后玄宗銮驾又回帝京,

# 回马:指唐玄宗由蜀还长安。

"云雨难忘日月新":旧时恩爱难忘国家开始振兴。

# 难忘:一作:虽忘。,云雨:出自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引申为男女欢爱。

"终是圣明天子事":处死杨妃也是玄宗英明决策,

"景阳宫井又何人":不然就会步陈后主亡国后尘。

# 景阳宫井: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湖边。南朝的昏昧陈后主陈叔宝听说隋兵已经攻进城来,就和宠妃张丽华、孙贵嫔躲在景阳宫井中,结果还是被隋兵俘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马嵬坡》为唐代诗人郑畋所作七言绝句,以“马嵬事变”为背景展开叙事。诗的前两句写唐玄宗平叛后回马长安,面对杨贵妃已殒的现实,“云雨难忘”与“日月新”形成对照,既见其对旧情的眷恋,亦隐含对时局更迭的感慨,呈现出人物在历史转折中的复杂心境。后两句援引南朝陈后主与宠妃避入景阳宫井终遭俘获的典故,与唐玄宗马嵬坡赐杨贵妃自缢的举动形成对照,在对统治者政治决断的客观叙写中,隐含委婉的历史审视。全诗借史事抒怀,以凝练笔触、典故运用,展现历史事件中人物的无奈与抉择,其“用意隐然”的书写风格,体现了对历史进程的深层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诛奸相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反叛。次年六月,叛军攻破潼关,长安告急。唐玄宗携爱妃杨玉环仓皇西逃入蜀,途经马嵬坡时,禁军停滞不前。将领陈玄礼等人因不满杨氏兄妹专权,先诛杀杨国忠父子,随后恳请处死杨贵妃。唐玄宗为稳定军心,被迫赐杨贵妃自缢,史称“马嵬之变”。晚唐诗人郑畋历仕唐僖宗朝,在政治上颇有作为,面对唐王朝江河日下的局势,他对前朝玄宗与杨贵妃的悲剧感慨颇深。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时任凤翔陇右节度使的郑畋,借由这一历史事件创作《马嵬坡》一诗,以史为鉴寄寓对现实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诗。诗的首两句写玄宗“回马长安”时杨妃已死,以“云雨难忘”与“日月新”对举,展现玄宗重返长安时欣喜与长恨交织的复杂心理;后两句用南朝陈后主躲景阳宫井被虏的典故,对比唐玄宗马嵬坡赐死杨贵妃的举动,在体谅其政治决断中暗含婉讽,借历史事件的评说,体现对统治者在危机中抉择的思考。

2. 分段赏析

首句“玄宗回马杨妃死”,短短七字,便将安史之乱平定后,成为太上皇的玄宗自蜀中回长安,以及杨贵妃早已香消玉殒这两个关键事件并置,直白却深刻地揭示出玄宗重返长安是以牺牲杨贵妃为代价的残酷现实,“一存一殁”的反差,让诗句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与命运的无常感。“云雨难忘日月新”一句,“云雨难忘”生动地展现出玄宗即便在成功平乱、山河重光、国家焕新(“日月新”)之后,内心深处对杨贵妃的眷恋与深情依旧难以割舍,这种对过往爱情的怀念与当下国家新生的对比,巧妙地将玄宗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展露无遗,把他既庆幸局势得以扭转,又深陷失去爱人的痛苦之中的复杂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后两句“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终是圣明天子事”看似是对玄宗在危亡之际赐死杨贵妃、稳定局势这一行为的赞誉,实则暗藏玄机;紧接着以“景阳宫井又何人”,引入南朝陈后主与宠妃张丽华在隋兵入城时躲入景阳宫井最终被俘的典故,将其与唐玄宗赐死杨贵妃之事相比。在相似的帝妃情事与干戈逼迫的情境下,玄宗虽未重蹈陈后主的覆辙,但所谓“圣明”也不过是相较昏庸的陈后主而言,诗人表面褒扬,实则借对比委婉地讽刺了玄宗,措辞含蓄,余韵悠长。

3. 作品点评

《马嵬坡》以委婉含蓄的笔法,既对玄宗在危亡之际赐死杨贵妃这一行为有所体谅,也对玄宗进行了婉讽,真正做到“出己意”又“用意隐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马嵬佛寺,杨贵妃缢所。迩后才士文人,经过赋咏以导幽怨者,不可胜记,莫不以翠翘香钿,委于尘土,红凄碧怨,令人悲伤,虽调苦词清,而无逃此意。独丞相荥阳公郑畋为凤翔从事日,题诗曰:“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唐高彦休《唐阙史》

# 唐人咏马嵬之事者多矣……《唐阙史》载郑畋《马嵬》诗,命意似矣,而词句凡下,比说无状,不足道也。

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

# 《唐阙史》称郑相畋吟《马嵬》诗……观者以为真辅国之句,予以谓畋盖取杜诗“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姐”之意。

宋吴开《优古堂诗话》

# 用意隐然,最为得体。

明吴乔《围炉诗话》

# 唐人马嵬诗极多,唯此诗深得温柔敦厚之旨。

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

# 得体。当时读此诗者,以为有宰辅气,许得不错。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立言得体。“可怜金谷坠楼人”,高一层衬;此低一层衬。

唐李锳《诗法易简录》

# 论既得体,调亦琅然。

清王渔洋《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辋川集·宫槐陌》

下一篇:唐·刘长卿《相和歌辞·王昭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