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ān
tíng

朝代:明作者:汤显祖浏览量:3
tiān
xià
yǒu
qíng
nìng
yǒu
niáng
zhě
mèng
rén
bìng
bìng
lián
zhì
shǒu
huà
xíng
róng
chuán
shì
ér
hòu
sān
nián
néng
míng
zhōng
qiú
suǒ
mèng
zhě
ér
shēng
niáng
zhě
nǎi
wèi
zhī
yǒu
qíng
rén
ěr
qíng
zhī
suǒ
wǎng
ér
shēn
shēng
zhě
shēng
shēng
ér
ér
shēng
zhě
jiē
fēi
qíng
zhī
zhì
mèng
zhōng
zhī
qíng
fēi
zhēn
tiān
xià
shǎo
mèng
zhōng
zhī
rén
yīn
jiàn
zhěn
ér
chéng
qīn
dài
guà
guān
ér
wéi
zhě
jiē
xíng
hái
zhī
lùn
zhuàn
tài
shǒu
shì
zhě
fǎng
仿
jìn
shǒu
zhòng
wén
guǎng
广
zhōu
shǒu
féng
xiào
jiāng
ér
shì
shāo
wéi
gēng
ér
yǎn
zhī
zhì
shǒu
shōu
kǎo
liǔ
shēng
hàn
suī
yáng
wáng
shōu
kǎo
tán
shēng
jiē
rén
shì
zhī
shì
fēi
rén
shì
suǒ
jìn
fēi
tōng
rén
héng
xiāng
ěr
yún
zhī
suǒ
ān
zhī
qíng
zhī
suǒ
yǒu

译文

天下女子中痴情的,哪有比得上杜丽娘的呢!她梦见意中人就相思成病,一病就久病不愈,直到亲手画下自己的容貌流传于世,而后死去。死后三年,竟能在幽冥之中寻得所梦之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的,才称得上是至情之人。情不知从何而起,却一往而深。活着的人可以为情而死,死去的人也可以为情复生。如果活着不能为情而死,死了不能为情复生,那都不算情的极致。梦中的情,未必不是真实的,天下难道缺少像杜丽娘这样因梦生情的人吗?一定要同床共枕才算夫妻,等到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这都是只见表面而未及实质的肤浅言论。记载杜太守的故事,类似于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的传说。我稍加改编并演绎成戏。至于杜太守审问柳梦梅的情节,也像汉代睢阳王审问谈生的故事一样。唉,人世间的事情,并非仅凭人世常理就能完全解释。除非是通达之人,否则总是用常理去衡量一切。人们总说“按常理绝不可能”,却怎知“至情之下必定可能”呢!

逐句剖析

"天下女子有情":天下女子中痴情的,

"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哪有比得上杜丽娘的呢!

# 杜丽娘:《牡丹亭》中人物,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渴望理想的爱情生活,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结合,经过生死不渝的斗争,终成夫妇。,宁:岂。

"梦其人即病":她梦见意中人就相思成病,

# 梦其人即病:《牡丹亭》第十出《惊梦》,写杜丽娘至后花园游春,困倦而睡,梦中遇见书生柳梦梅。归后寝食悠悠,伤春成病。

"病即弥连":一病就久病不愈,

# 弥连:即弥留,言久病不愈。《牡丹亭》第十八出《诊祟》旦白:“我自春游一梦,卧病至今。”

"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直到亲手画下自己的容貌流传于世,而后死去。

# 手画形容:指亲手为自己画像。见该剧第十四出《写真》。

"死三年矣":死后三年,

"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竟能在幽冥之中寻得所梦之人而复生。

# 溟莫:指阴间。溟:同“冥”。莫:通“暮”。冥暮,昏暗貌。

"如丽娘者":像杜丽娘这样的,

"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才称得上是至情之人。

"情不知所起":情不知从何而起,

"一往而深":却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活着的人可以为情而死,

"死可以生":死去的人也可以为情复生。

"生而不可与死":如果活着不能为情而死,

"死而不可复生者":死了不能为情复生,

"皆非情之至也":那都不算情的极致。

"梦中之情":梦中的情,

"何必非真":未必不是真实的,

"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天下难道缺少像杜丽娘这样因梦生情的人吗?

"必因荐枕而成亲":一定要同床共枕才算夫妻,

# 荐枕:即荐枕席。女子侍寝。

"待挂冠而为密者":等到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

# 密:安,平安。,挂冠:谓辞官。

"皆形骸之论也":这都是只见表面而未及实质的肤浅言论。

# 形骸之论:意谓肤浅之说。指只见表面而未及实质的看法。形骸,形体躯壳。

"传杜太守事者":记载杜太守的故事,

# 传杜太守事者:指明何大抡《燕居笔记》卷九所收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牡丹亭》本事即出自此记。

"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类似于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

# 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李仲文儿女事:《搜神后记》卷四载,晋时武都太守李仲文在郡丧女,葬郡城北。张世之代理郡守,其子子长夜梦一女,自言是“前府君女,不幸早亡”,遂相互欢合。后李仲文见亡女一履在子长床上,命人发冢,见女体已生肉,姿颜如故。女因不得复生,托梦子长,涕泣而别。

"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的传说。

# 冯孝将儿女事:《法苑珠林》《异苑》等,载东晋广州太守冯孝将之子马子夜梦一女子十八九岁,自称是北海太守徐玄方之女,为鬼冤杀,更生应为其妻。马子祭坟开棺,见女尸完好,抱置帐中,一年后恢复如常人,遂结为夫妇。

"予稍为更而演之":我稍加改编并演绎成戏。

"至于杜守收考柳生":至于杜太守审问柳梦梅的情节,

# 杜守收考柳生:事见《牡丹亭》第五十三出《硬拷》。杜太守以为柳梦梅是盗墓贼,将他拷问吊打。考,同“拷”。

"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也像汉代睢阳王审问谈生的故事一样。

# 汉睢阳王收考谈生:见《搜神记》卷十六。汉时,谈生年四十未娶,夜半读书,见一十五六岁女子前来,与为夫妻,嘱谈三年以后方可用火照之。二年后,已有一儿,谈不能忍,伺女子寝后,照视之,见其腰以上生肉,腰以下只有枯骨。女醒,涕泣而曰:“与君大义永离。”以一珠袍赠之。后珠袍为睢阳王家买去,以为有人发冢,取拷谈生。谈生以实对,王不信。发棺视之,乃召谈生为婿。

"嗟夫":唉,

"人世之事":人世间的事情,

"非人世所可尽":并非仅凭人世常理就能完全解释。

"自非通人":除非是通达之人,

# 通人:学通古今的人。

"恒以理相格耳":否则总是用常理去衡量一切。

# 格:推究。

"第云理之所必无":人们总说“按常理绝不可能”,

# 第:只。

"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却怎知“至情之下必定可能”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牡丹亭记题词》是明代文学家汤显祖所作的一篇散文。本文首段剖析女主角杜丽娘形象的精神实质,强调对其理解不可停留于表象;第二段追溯《牡丹亭》故事的创作蓝本与源流;末段则揭示“情”与“理”的矛盾对立,并表露鲜明的思想倾向。全文层次明晰,论述层层递进,以灵动的小品文笔调阐发深刻观点,行文活泼生动且饱含真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戏曲作家、诗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作家、诗人。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曾拒绝首辅张居正延揽,万历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等职,后因弹劾申时行、不附权贵而被议免官,未再出仕。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曾跟从罗汝芳读书,受李贽思想影响,并和僧人达观相友善。在思想上,他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在戏曲创作上,他主张“言情”,反对拘泥于格律。其作品颂扬人性真情,对封建礼教和当时黑暗政治有所暴露和抨击。明清两代有些戏曲作家模拟其文辞风格,被称为“玉茗堂派”或“临川派”。有传奇作品《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五种,诗文作品《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等,今人辑有《汤显祖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完稿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即从遂昌卸任返回临川后不久。《牡丹亭》以杜丽娘与柳梦梅跨越生死的爱恋为主线,塑造了为追寻美满爱情“生者可死,死可复生”的形象;作者赞颂怀有天下至情的杜丽娘,并用“梦中之情,何必非真”之语,肯定了这一虚构的理想之境,以及青年男女对传统礼教的勇敢抗争,让全剧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此篇题跋当也创作于这一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戏剧题跋题材的散文。这篇《牡丹亭记题词》作为汤显祖为传奇剧本《牡丹亭》所作的题跋,介绍了《牡丹亭》创作灵感来源,以杜丽娘因情而死、又因情复生的故事为引,阐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观,批判“恒以理相格”的卫道士,表达了对封建礼教束缚人性的反抗,强调情的超越性与真实性。

2. 分段赏析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开篇以“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的强烈反问,瞬间抓住读者目光,使杜丽娘成为“情”的化身。随后,借“因梦生病、病重而死、死后复生”的情节,展现杜丽娘对爱情的执着,提炼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句流传千古的话语。汤显祖还提出“梦中之情,何必非真”,改变世人对情感真实性的固有认知,批判那些用婚姻仪式、功成名就等外在形式衡量情感的“形骸之论”。“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这段表面在说明创作素材来源,实则暗藏深意。汤显祖提及晋代李仲文、冯孝将子女及汉代睢阳王收考谈生的故事,是想表明《牡丹亭》中的“生死情缘”并非凭空虚构,而是有历史传说作为根基。他强调“予稍为更而演之”,既说明对传统题材的继承,更凸显改写的意义——将前人志怪记载中的内容,转化为对“情之至者”的歌颂。“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结尾以“嗟夫”发出感叹,从杜丽娘的具体故事,延伸到对世间万物的思考。汤显祖指出,世间复杂之事,并非世俗的“理”(封建伦理、规范)所能完全阐释,批判那些“非通人”用“理”衡量一切的狭隘。“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这句话,将“情”与“理”的对立推向顶点,强调“情”的价值无需“理”的认可,要冲破“理”的束缚,让“情”的内涵从爱情层面得到升华。

3. 作品点评

《牡丹亭记题词》与《牡丹亭记》同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们诞生于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闪烁着重新发现人的价值的思想光芒,与同一时期西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文主义精神遥相辉映,堪称东西方思想史上不谋而合的奇迹。可惜的是,随着明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激化所导致的明朝覆灭,这一“萌芽”也随之夭折。后世之人,往往只能围绕着“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样的名句,进行近乎文字游戏般的诠释。也正因如此,汤显祖的伟大才愈发凸显。杜丽娘成为“至情”的化身,由此也成就了无数饰演她的表演艺术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情之所钟,在我辈善用情耳。不极之死生梦觉,与不及情者何殊。然丽娘之用情,得先生之摹情而显。

明陆云龙《翠娱阁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王世贞《投劾南归抵家作》

下一篇:明·王洪《送廖训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