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女子有情":天下女子中痴情的,
"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哪有比得上杜丽娘的呢!
# 杜丽娘:《牡丹亭》中人物,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渴望理想的爱情生活,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结合,经过生死不渝的斗争,终成夫妇。,宁:岂。
"梦其人即病":她梦见意中人就相思成病,
# 梦其人即病:《牡丹亭》第十出《惊梦》,写杜丽娘至后花园游春,困倦而睡,梦中遇见书生柳梦梅。归后寝食悠悠,伤春成病。
"病即弥连":一病就久病不愈,
# 弥连:即弥留,言久病不愈。《牡丹亭》第十八出《诊祟》旦白:“我自春游一梦,卧病至今。”
"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直到亲手画下自己的容貌流传于世,而后死去。
# 手画形容:指亲手为自己画像。见该剧第十四出《写真》。
"死三年矣":死后三年,
"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竟能在幽冥之中寻得所梦之人而复生。
# 溟莫:指阴间。溟:同“冥”。莫:通“暮”。冥暮,昏暗貌。
"如丽娘者":像杜丽娘这样的,
"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才称得上是至情之人。
"情不知所起":情不知从何而起,
"一往而深":却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活着的人可以为情而死,
"死可以生":死去的人也可以为情复生。
"生而不可与死":如果活着不能为情而死,
"死而不可复生者":死了不能为情复生,
"皆非情之至也":那都不算情的极致。
"梦中之情":梦中的情,
"何必非真":未必不是真实的,
"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天下难道缺少像杜丽娘这样因梦生情的人吗?
"必因荐枕而成亲":一定要同床共枕才算夫妻,
# 荐枕:即荐枕席。女子侍寝。
"待挂冠而为密者":等到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
# 密:安,平安。,挂冠:谓辞官。
"皆形骸之论也":这都是只见表面而未及实质的肤浅言论。
# 形骸之论:意谓肤浅之说。指只见表面而未及实质的看法。形骸,形体躯壳。
"传杜太守事者":记载杜太守的故事,
# 传杜太守事者:指明何大抡《燕居笔记》卷九所收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牡丹亭》本事即出自此记。
"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类似于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
# 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李仲文儿女事:《搜神后记》卷四载,晋时武都太守李仲文在郡丧女,葬郡城北。张世之代理郡守,其子子长夜梦一女,自言是“前府君女,不幸早亡”,遂相互欢合。后李仲文见亡女一履在子长床上,命人发冢,见女体已生肉,姿颜如故。女因不得复生,托梦子长,涕泣而别。
"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的传说。
# 冯孝将儿女事:《法苑珠林》《异苑》等,载东晋广州太守冯孝将之子马子夜梦一女子十八九岁,自称是北海太守徐玄方之女,为鬼冤杀,更生应为其妻。马子祭坟开棺,见女尸完好,抱置帐中,一年后恢复如常人,遂结为夫妇。
"予稍为更而演之":我稍加改编并演绎成戏。
"至于杜守收考柳生":至于杜太守审问柳梦梅的情节,
# 杜守收考柳生:事见《牡丹亭》第五十三出《硬拷》。杜太守以为柳梦梅是盗墓贼,将他拷问吊打。考,同“拷”。
"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也像汉代睢阳王审问谈生的故事一样。
# 汉睢阳王收考谈生:见《搜神记》卷十六。汉时,谈生年四十未娶,夜半读书,见一十五六岁女子前来,与为夫妻,嘱谈三年以后方可用火照之。二年后,已有一儿,谈不能忍,伺女子寝后,照视之,见其腰以上生肉,腰以下只有枯骨。女醒,涕泣而曰:“与君大义永离。”以一珠袍赠之。后珠袍为睢阳王家买去,以为有人发冢,取拷谈生。谈生以实对,王不信。发棺视之,乃召谈生为婿。
"嗟夫":唉,
"人世之事":人世间的事情,
"非人世所可尽":并非仅凭人世常理就能完全解释。
"自非通人":除非是通达之人,
# 通人:学通古今的人。
"恒以理相格耳":否则总是用常理去衡量一切。
# 格:推究。
"第云理之所必无":人们总说“按常理绝不可能”,
# 第:只。
"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却怎知“至情之下必定可能”呢!
明代戏曲作家、诗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作家、诗人。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曾拒绝首辅张居正延揽,万历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等职,后因弹劾申时行、不附权贵而被议免官,未再出仕。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曾跟从罗汝芳读书,受李贽思想影响,并和僧人达观相友善。在思想上,他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在戏曲创作上,他主张“言情”,反对拘泥于格律。其作品颂扬人性真情,对封建礼教和当时黑暗政治有所暴露和抨击。明清两代有些戏曲作家模拟其文辞风格,被称为“玉茗堂派”或“临川派”。有传奇作品《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五种,诗文作品《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等,今人辑有《汤显祖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戏剧题跋题材的散文。这篇《牡丹亭记题词》作为汤显祖为传奇剧本《牡丹亭》所作的题跋,介绍了《牡丹亭》创作灵感来源,以杜丽娘因情而死、又因情复生的故事为引,阐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观,批判“恒以理相格”的卫道士,表达了对封建礼教束缚人性的反抗,强调情的超越性与真实性。
2. 分段赏析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开篇以“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的强烈反问,瞬间抓住读者目光,使杜丽娘成为“情”的化身。随后,借“因梦生病、病重而死、死后复生”的情节,展现杜丽娘对爱情的执着,提炼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句流传千古的话语。汤显祖还提出“梦中之情,何必非真”,改变世人对情感真实性的固有认知,批判那些用婚姻仪式、功成名就等外在形式衡量情感的“形骸之论”。“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这段表面在说明创作素材来源,实则暗藏深意。汤显祖提及晋代李仲文、冯孝将子女及汉代睢阳王收考谈生的故事,是想表明《牡丹亭》中的“生死情缘”并非凭空虚构,而是有历史传说作为根基。他强调“予稍为更而演之”,既说明对传统题材的继承,更凸显改写的意义——将前人志怪记载中的内容,转化为对“情之至者”的歌颂。“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结尾以“嗟夫”发出感叹,从杜丽娘的具体故事,延伸到对世间万物的思考。汤显祖指出,世间复杂之事,并非世俗的“理”(封建伦理、规范)所能完全阐释,批判那些“非通人”用“理”衡量一切的狭隘。“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这句话,将“情”与“理”的对立推向顶点,强调“情”的价值无需“理”的认可,要冲破“理”的束缚,让“情”的内涵从爱情层面得到升华。
3. 作品点评
《牡丹亭记题词》与《牡丹亭记》同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们诞生于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闪烁着重新发现人的价值的思想光芒,与同一时期西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文主义精神遥相辉映,堪称东西方思想史上不谋而合的奇迹。可惜的是,随着明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激化所导致的明朝覆灭,这一“萌芽”也随之夭折。后世之人,往往只能围绕着“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样的名句,进行近乎文字游戏般的诠释。也正因如此,汤显祖的伟大才愈发凸显。杜丽娘成为“至情”的化身,由此也成就了无数饰演她的表演艺术家。
# 情之所钟,在我辈善用情耳。不极之死生梦觉,与不及情者何殊。然丽娘之用情,得先生之摹情而显。
明陆云龙《翠娱阁本》
上一篇:明·王世贞《投劾南归抵家作》
下一篇:明·王洪《送廖训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