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年来一老生":两百年来,我这一个老生,
# 老生:老诸生。徐渭终老诸生,未曾有科举功名。,二百:指孝陵建成到作者谒陵时约二百年。
"白头落魄到西京":满头白发、落魄失意地来到西京。
# 西京:东汉迁都洛阳,称故都长安为西京。此处代指明朝故都南京。
"疲驴狭路愁官长":骑着疲惫的驴子在狭窄的路上行走,为遇见官员而发愁,
"破帽青衫拜孝陵":头戴破旧的帽子,身穿青色布衣,前来拜谒孝陵。
"亭长一杯终马上":汉高祖刘邦出身亭长,最终靠武力夺得天下,
# 亭长:指刘邦。刘邦曾为泗水亭长。
"桥山万岁始龙迎":如今桥山的先帝陵墓,万世之后仍有神龙相迎。
# 龙迎:指黄帝仙去时有龙迎之升天。,万岁:死的讳称。,桥山:在陕西黄陵县西北,山呈桥形,有沮水穿过,故名。相传上有黄帝墓。
"当时事业难身遇":当年(太祖)开创的伟业,我难以亲身遇见参与,
"冯仗中官说与听":只能凭守陵的宦官讲述给我听。
# 中官:太监。明设孝陵卫,有军士和太监守陵。即小序中“陵监”。
"汉高仿佛皇祖":汉高祖刘邦与我朝太祖朱元璋大略相似,
"而以少文终其身":却因为缺乏文才而终其一生,
"故五云然":因此呈现出五色祥云缭绕的景象。
"是日陵监略陈先事":这一天,陵监简略地陈述了先前的事情。
明代文学家、剧作家、书画家
徐渭(1521~1593),明代文学家、剧作家、书画家。字文长,一字文清,号天池山人,晚号青藤老人,别署水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嘉靖年间,为闽浙总督胡宗宪充当幕僚,代笔《进白鹿表》为胡宗宪赢得嘉靖皇帝赏识,又助其擒获海盗徐海。后曾一度发狂,因杀妻而下狱七年。徐渭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与解缙、杨慎并称为“明代三大才子”。其诗文奇纵恣肆,强调独创,反对模拟,深受公安派推崇;又长于行草书法,擅画水墨花竹、山水、人物,淋漓恣肆,有所创造。他还对戏剧颇有研究,撰《南词叙录》,开南戏研究之先风。代表作有戏曲论著《南词叙录》,文集《徐文长集》《徐文长逸稿》,杂剧《四声猿》《歌代啸》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借“白头落魄”“破帽青衫”谒陵的自身境遇与对太祖事业的缅怀,写出了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对现实的不满,以及诗人较高的自我期望,感情沉郁耐人寻味。
2. 分段赏析
首联“二百年来一老生,白头落魄到西京”是作者的自我写照。“二百年来”点明时间,“老生”自指,“白头落魄”勾勒出年迈潦倒之态,“西京”指南京,此句以直白语言交代自己作为明朝遗民,历经沧桑后落魄抵达孝陵所在之地的境遇,暗含身世飘零之感。颔联“疲驴狭路愁官长,破帽青衫拜孝陵”继续描绘窘迫处境。“疲驴”“破帽青衫”以细节刻画穷困潦倒之状,“狭路愁官长”写因道路狭窄、偶遇官长而心生忧虑,足见其卑微地位;“拜孝陵”则点明此行目的,在困顿中仍执意拜谒,凸显对前朝的缅怀之情,落魄形象与庄重行为形成反差。颈联“亭长一杯终马上,桥山万岁始龙迎”转向对太祖朱元璋的缅怀。“亭长”化用刘邦早年为泗水亭长的典故,喻指朱元璋起于微末;“终马上”暗合其马背得天下的功业。“桥山”代指黄帝陵,此处以“龙迎”典故,将朱元璋比作黄帝,赞其开创帝业如神龙升天般神圣,字里行间充满对太祖伟业的崇敬与追慕。尾联“当时事业难身遇,冯仗中官说与听”直抒胸臆。“当时事业”指太祖开创的基业,“难身遇”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无法亲历盛世;“冯仗中官说与听”谓只能凭借宦官讲述来了解往昔,“冯仗”“说与听”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既含生不逢时的怅惘,也隐约透露出对贤愚莫辨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自我期许与现实落差尽在其中。
3. 作品点评
此诗所表现的,并不仅仅是一般的怀古之情,显然有着怀才不遇、落魄潦倒的不平之气。在寓有对现实社会贤愚莫辨的强烈不满的同时,诗人有着很高的自我期望。全诗感情沉郁,语言明快,不尽之意耐人寻味。
# 此诗所表现的,并不仅仅是一般的怀古之情,显然有着怀才不遇、落魄潦倒的不平之气。前四句是作者境遇的自况,后四句是对太祖事业的缅怀和生不逢时的感慨。在寓有对现实社会贤愚莫辨的强烈不满的同时,诗人有着很高的自我期望。全诗感情沉郁,语言明快,不尽之意耐人寻味。
不详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耿百鸣《明诗观止》
上一篇:明·陈言《艳曲(四首)》
下一篇:明·金銮《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