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ān

朝代:明作者:郑善夫浏览量:3
yáng
shàng
yōu
zhōu
wáng
qiān
nián
shuǐ
liú
yuǎn
kuī
qīng
hǎi
yuè
qín
chéng
cháng
jiàn
bái
lóng
liú
zǒng
chóu
guān
sài
shēng
duō
lěi
wèi
dào
xiāo
qiáng
yǐn
bǎi
yōu
duǎn
shí
jiān
shuāi
bìng
zǎo
huí
zān
mèng
cāng
zhōu

译文

渔阳、上谷是古老的幽州重镇,曾经的王业虽延续千年,终如易水般流逝难追。胡人的骑兵在远方窥伺着青海湖上的明月,秦地的城池上,长久地树立着绘有白龙的旗帜。总是担忧边关要塞层层堡垒林立,却未料到宫廷内部早已隐藏着无数隐忧。白日短暂,时世艰难,衰老病弱过早降临,多少次我放下官帽手板,梦见那逍遥的隐居之地。

逐句剖析

"渔阳上谷古幽州":渔阳、上谷是古老的幽州重镇,

"王业千年易水流":曾经的王业虽延续千年,终如易水般流逝难追。

"胡骑远窥青海月":胡人的骑兵在远方窥伺着青海湖上的明月,

"秦城长建白龙斿":秦地的城池上,长久地树立着绘有白龙的旗帜。

"总愁关塞生多垒":总是担忧边关要塞层层堡垒林立,

"未道萧墙隐百忧":却未料到宫廷内部早已隐藏着无数隐忧。

"日短时艰衰病早":白日短暂,时世艰难,衰老病弱过早降临,

"几回簪笏梦沧洲":多少次我放下官帽手板,梦见那逍遥的隐居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长安》是明代郑善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围绕“长安”展开,既有历史纵深,又含现实忧思。首联以“古幽州”“王业”引出历史变迁,“易水流”暗喻时光流转;颔联写边患,胡骑窥视青海月,秦城(代指长安)筑防御,勾勒边地紧张;颈联转折,由外患转向内忧,“总愁”“未道”强调对朝堂隐患的隐忧;尾联收束于个人,“日短时艰”“衰病早”写时世艰难致身心交瘁,“梦沧洲”则流露归隐之思。全诗语言简练,通过历史与现实、外患与内忧的对照,传递出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尾句的归梦更添矛盾与无奈,情感真挚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渔阳上谷古幽州,王业千年易水流”,从历史地理切入。“渔阳”“上谷”“古幽州”都是北方边地的古称,暗含历史纵深;“王业千年”呼应长安作为多个王朝都城的辉煌,“易水流”则以流水易逝的意象,将千年王业比作流逝的河水,隐含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两句由地域“古幽州”到时间“千年”,奠定了全诗苍茫的历史基调。颔联“胡骑远窥青海月,秦城长建白龙斿”,转向现实边患与守御。“胡骑远窥青海月”写外族骑兵虎视眈眈,窥视西北边地(青海)的安宁,“远窥”二字刻画出威胁的逼近;“秦城长建白龙斿”中“秦城”代指长安或北方军事重镇,“白龙斿”原指帝王车驾,此处或喻指守卫都城的军队,展现中原王朝的防御姿态。两句一“窥”一“建”,外患与守御形成张力,暗写时局的紧张。颈联“总愁关塞生多垒,未道萧墙隐百忧”,由边患转向内忧。“关塞多垒”直写边关战事频繁、堡垒林立的危急;“萧墙隐百忧”则用“萧墙”代指宫廷内部,指出更危险的隐患藏在内部。两句“总愁”“未道”的递进,将忧虑从外部威胁深化到内部危机,情感更显沉重。尾联“日短时艰衰病早,几回簪笏梦沧洲”,收束于个人境遇与归隐之思。“日短时艰”以时间紧迫、时世艰难概括当下困境,“衰病早”则写自身因忧国而早衰的状态;“簪笏”代指官职,“梦沧洲”用“沧洲”(水边隐者居所)的典故,表达对远离纷扰、归隐田园的向往。两句由国事到个人,将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悲融合,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王衡《大内莲花》

下一篇:明·李士允《送施生还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