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忧隐德如汤":深宫之中的君主心怀忧虑却隐藏不露,仁德像商汤一样深厚,
"祷祀坛傍夜有光":他在祭祀的坛旁进行祷告,夜晚坛旁有光芒闪耀。
"旱魃正逢周甲子":旱魃正逢周甲子这一年,
"神君俱集汉明堂":神君们都聚集在汉代的明堂。
"绣成幡盖虹双引":绣成的幡盖如同彩虹双引,
"挂定琉璃水一行":挂起的琉璃像一行水流。
"闻说词臣咸萃止":听说词臣们都聚集在这里,
"抽毫拂素侍君王":他们拿起毛笔、铺开白纸侍奉在君王身旁。
明代文学家、剧作家、书画家
徐渭(1521~1593),明代文学家、剧作家、书画家。字文长,一字文清,号天池山人,晚号青藤老人,别署水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嘉靖年间,为闽浙总督胡宗宪充当幕僚,代笔《进白鹿表》为胡宗宪赢得嘉靖皇帝赏识,又助其擒获海盗徐海。后曾一度发狂,因杀妻而下狱七年。徐渭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与解缙、杨慎并称为“明代三大才子”。其诗文奇纵恣肆,强调独创,反对模拟,深受公安派推崇;又长于行草书法,擅画水墨花竹、山水、人物,淋漓恣肆,有所创造。他还对戏剧颇有研究,撰《南词叙录》,开南戏研究之先风。代表作有戏曲论著《南词叙录》,文集《徐文长集》《徐文长逸稿》,杂剧《四声猿》《歌代啸》等。
1. 分段赏析
首联“九重忧隐德如汤,祷祀坛傍夜有光”,开篇以皇帝为核心,通过“忧隐”和“德如汤”刻画皇帝形象,展现其内心的忧虑和高尚品德,“祷祀坛傍夜有光”营造出神秘庄重的氛围,暗示皇帝祷告的意义,为后文朝廷应对旱灾的活动做铺垫。颔联“旱魃正逢周甲子,神君俱集汉明堂”,点明旱灾这一背景,以及人们期望神灵帮助解除旱灾的心理,“神君俱集汉明堂”体现出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对解决旱灾的期盼,进一步深化主题。颈联“绣成幡盖虹双引,挂定琉璃水一行”,着重描绘祭祀活动的华丽场景,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出幡盖和琉璃的美丽,渲染出庄重、华丽的氛围,从侧面反映出朝廷对祭祀活动的重视。尾联“闻说词臣咸萃止,抽毫拂素侍君王”,从祭祀场景转到词臣们,描述他们聚集在君王身旁,准备记录或出谋划策,体现出朝廷在面对旱灾时,各方面人员都参与其中,共同应对问题,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