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òng
dōng
èr
yóu
xià
jìng
huán
zhū
lín
dào
fēng
jǐng
zhī
dùn
shū
xìng
máo
zhī
yàng
shǒu

朝代:明作者:刘崧浏览量:3
cūn
qiáo
duàn
guāng
bú‌
cháng
shí
xiāng
shǔ
xué
liáng
màn
cǎo
tián
shàng
sāng
ǒu
féng
lǎo
ér
sūn
jìn
wèn
西
lín
jǐng
zào
huāng
cán
kuì
zhú
西
chí
shàng
rán
fēng
máo
táng

译文

村子里的桥梁损坏,道路中断,天空没有光亮,不像平常时候进入家乡(的景象)。野鼠在蔓草旁边打洞储存粮食,田野里的乌鸦在枯萎的桑树上啼叫着呼唤幼鸟。偶然遇到年老的幸存者,他的儿孙都已不在,想要询问西边邻居的情况,却看到水井和灶台都已荒废。对竹西池边的道路心怀愧疚,风雨中,一间茅草屋依旧存在。

逐句剖析

"村桥路断日无光":村子里的桥梁损坏,道路中断,天空没有光亮,

"不似常时入故乡":不像平常时候进入家乡(的景象)。

"野鼠穴粮依蔓草":野鼠在蔓草旁边打洞储存粮食,

"田乌啼子上枯桑":田野里的乌鸦在枯萎的桑树上啼叫着呼唤幼鸟。

"偶逢遗老儿孙尽":偶然遇到年老的幸存者,他的儿孙都已不在,

"欲问西邻井灶荒":想要询问西边邻居的情况,却看到水井和灶台都已荒废。

"惭愧竹西池上路":对竹西池边的道路心怀愧疚,

"依然风雨一茆堂":风雨中,一间茅草屋依旧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仲冬二日由下径舆疾还珠林悼风景之顿殊幸茆庐之无恙喜赋一首》是明代刘崧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描绘出乡村桥梁道路损坏、天色昏暗的景象,将眼前回乡情景与往日对比,流露出对故乡变化的失落;颔联聚焦野鼠、乌鸦等生物及蔓草、枯桑等植物,展现出乡村的荒芜,让衰败的画面更具体;颈联通过偶遇的遗老及其遭遇,还有西邻荒废的井灶,传递出对乡村凋敝的痛心;尾联写出内心的惭愧与风雨中茅草屋依然存在的景象,情感复杂,既有无奈,又有一丝微弱的希望。此诗描绘故乡衰败之景,对比往昔模样,结合明代乡村面临的一些困境,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凋敝的痛心与失落,整体传递出对故乡现状的深切关怀与复杂忧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村桥路断日无光,不似常时入故乡”,这两句以“村桥路断”“日无光”描绘出眼前的景象,桥梁损坏、道路中断,天空显得昏暗。接着通过“不似常时”将眼前回到家乡的情景与以往对比,突出了当下的荒凉。“断”“无”等字强化了萧瑟感,对比的手法则让这种荒凉更加明显,字里行间流露出回到家乡却不见往日模样的失落。颔联“野鼠穴粮依蔓草,田乌啼子上枯桑”,这两句聚焦于自然中的生物与植物。野鼠在蔓草旁打洞存粮,乌鸦带着幼鸟在枯桑树上鸣叫。“蔓草”“枯桑”展现出草木衰败的状态,野鼠、乌鸦的活动则在这份衰败中增添了一丝生机,却又因所处环境而显得凄凉。以动写静,用生物的活动反衬出乡村的荒芜。颈联“偶逢遗老儿孙尽,欲问西邻井灶荒”,前句写偶然遇到幸存的老人,得知他的儿孙都已不在,“尽”字透着沉重;后句写想打听西邻的情况,却只见水井和灶台都已荒废。“遗老”是诗中的人物形象,他的遭遇让人感受到乡村的凋敝;“井灶荒”则从生活场景的废弃,进一步印证了村庄的衰败。通过人物和生活遗迹的描写,传递出对乡村现状的痛心。尾联“惭愧竹西池上路,依然风雨一茆堂”,前句写对竹西池边道路的愧疚,或许是因未能改变家乡的状况而心生不安;后句写风雨中一间茅草屋依然存在,“依然”二字让这茅草屋成了荒凉中一点微弱的存在。这里将内心的愧疚与茅草屋的存在相呼应,情感复杂,既有对现状的无奈,又在茅草屋的存在中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邢侗《走笔戏赠万伯修使君二首(其一)》

下一篇:明·皇甫汸《江南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