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桥路断日无光":村子里的桥梁损坏,道路中断,天空没有光亮,
"不似常时入故乡":不像平常时候进入家乡(的景象)。
"野鼠穴粮依蔓草":野鼠在蔓草旁边打洞储存粮食,
"田乌啼子上枯桑":田野里的乌鸦在枯萎的桑树上啼叫着呼唤幼鸟。
"偶逢遗老儿孙尽":偶然遇到年老的幸存者,他的儿孙都已不在,
"欲问西邻井灶荒":想要询问西边邻居的情况,却看到水井和灶台都已荒废。
"惭愧竹西池上路":对竹西池边的道路心怀愧疚,
"依然风雨一茆堂":风雨中,一间茅草屋依旧存在。
1. 分段赏析
首联“村桥路断日无光,不似常时入故乡”,这两句以“村桥路断”“日无光”描绘出眼前的景象,桥梁损坏、道路中断,天空显得昏暗。接着通过“不似常时”将眼前回到家乡的情景与以往对比,突出了当下的荒凉。“断”“无”等字强化了萧瑟感,对比的手法则让这种荒凉更加明显,字里行间流露出回到家乡却不见往日模样的失落。颔联“野鼠穴粮依蔓草,田乌啼子上枯桑”,这两句聚焦于自然中的生物与植物。野鼠在蔓草旁打洞存粮,乌鸦带着幼鸟在枯桑树上鸣叫。“蔓草”“枯桑”展现出草木衰败的状态,野鼠、乌鸦的活动则在这份衰败中增添了一丝生机,却又因所处环境而显得凄凉。以动写静,用生物的活动反衬出乡村的荒芜。颈联“偶逢遗老儿孙尽,欲问西邻井灶荒”,前句写偶然遇到幸存的老人,得知他的儿孙都已不在,“尽”字透着沉重;后句写想打听西邻的情况,却只见水井和灶台都已荒废。“遗老”是诗中的人物形象,他的遭遇让人感受到乡村的凋敝;“井灶荒”则从生活场景的废弃,进一步印证了村庄的衰败。通过人物和生活遗迹的描写,传递出对乡村现状的痛心。尾联“惭愧竹西池上路,依然风雨一茆堂”,前句写对竹西池边道路的愧疚,或许是因未能改变家乡的状况而心生不安;后句写风雨中一间茅草屋依然存在,“依然”二字让这茅草屋成了荒凉中一点微弱的存在。这里将内心的愧疚与茅草屋的存在相呼应,情感复杂,既有对现状的无奈,又在茅草屋的存在中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希望。
下一篇:明·皇甫汸《江南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