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sài
èr
shǒu
èr

朝代:明作者:孙一元浏览量:3
sài
huáng
yún
jiē
西
zhēng
gèng
běi
zhēng
yīng
lüè
jùn
pǎo
kōng
míng
chū
shēng
yàn
dāng
guān
shān
shì
héng
fēng
shēng
wén
yuè
hēi
jiàn
chán
chēng
cǎo
lóu
yún
jiān
liè
huǒ
míng
xuán
chuī
bái
dēng
àn
dǎo
hēi
shān
yíng
jiǎo
sān
biān
xióng
wàn
xíng
xié
lóng
bào
míng
tíng

译文

四方关塞与黄云相接,我们一路西征之后又开始北征。饥饿的雄鹰贴着地面飞速掠过,骏马腾跃在空中嘶鸣。走出沙漠,河水的流淌声如呜咽一般,环抱关隘的山势横亘雄伟。风声中传来觱篥的悲咽之音,月黑之夜天空中可见彗星闪现。草丛间髑髅仿佛在诉说着过往,云间明亮的猎火闪耀。我们在白登道上迅速埋锅造饭,暗中谋划着要突袭黑山敌营。鼓角声响起,使三边之地都为之肃穆,战士们如熊罴般勇猛无畏地万里前行。我手持宝剑起身,决心拼死报效朝廷。

逐句剖析

"四塞黄云接":四方关塞与黄云相接,

"西征更北征":我们一路西征之后又开始北征。

"饥鹰掠地去":饥饿的雄鹰贴着地面飞速掠过,

"骏马跑空鸣":骏马腾跃在空中嘶鸣。

"出碛河声咽":走出沙漠,河水的流淌声如呜咽一般,

"当关山势横":环抱关隘的山势横亘雄伟。

# 当:一作抱。

"风生闻觱篥":风声中传来觱篥的悲咽之音,

"月黑见搀抢":月黑之夜天空中可见彗星闪现。

# 搀抢:一作欃枪。

"草际髑髅语":草丛间髑髅仿佛在诉说着过往,

"云间猎火明":云间明亮的猎火闪耀。

"旋炊白登路":我们在白登道上迅速埋锅造饭,

"暗捣黑山营":暗中谋划着要突袭黑山敌营。

"鼓角三边肃":鼓角声响起,使三边之地都为之肃穆,

"熊罴万里行":战士们如熊罴般勇猛无畏地万里前行。

"提携玉龙起":我手持宝剑起身,

"拟死报明庭":决心拼死报效朝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出塞二首(其二)》是明代孙一元所作的五言排律。此诗围绕边塞征战展开,描绘了西征北征的行军历程,呈现出塞外四塞黄云等壮阔又肃杀的景象,通过河声呜咽、山势横亘营造出紧张的战争氛围,提及草际髑髅暗示战争残酷,最后表达了诗人愿携剑作战、以死报效朝廷的爱国豪情。开篇点明行军方向与塞外环境;中间部分通过多组意象描绘塞外风光与战争氛围;结尾直抒胸臆,展现爱国壮志。层次清晰,逐步推进情感。这首诗在明代边塞诗中具有特色,以雄浑的笔力、丰富意象展现边塞风貌与战争场景,情感真挚激昂,既体现了塞外的壮美与战争的残酷,又彰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四塞黄云接,西征更北征”,诗人开篇就勾勒出塞外的宏观景象,“四塞黄云接”描绘出四方关塞被厚重的黄云相互连接的画面,黄云弥漫,给人一种阴沉、压抑且广袤无垠的感觉,渲染出塞外特有的荒凉与壮阔氛围。“西征更北征”直白地表明了行军的方向与动态,军队不断向西而后又向北行进,暗示了征程的漫长与艰辛,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征战途中的基调,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行军的艰难与环境的恶劣。颔联“饥鹰掠地去,骏马跑空鸣”,这一联聚焦于塞外的动物动态。“饥鹰掠地去”中,饥饿的雄鹰迅猛地贴着地面疾飞而过,一个“掠”字生动地展现出雄鹰的敏捷与凶悍,侧面反映出塞外生存环境的残酷与野性。“骏马跑空鸣”里,骏马腾空嘶鸣,“跑空”形象地描绘出骏马的奔腾之态,而嘶鸣声在空旷的塞外显得格外响亮,既体现出骏马的活力与不羁,也暗示了军队中战马的昂扬气势,从侧面烘托出即将投入战争的紧张氛围。颈联“出碛河声咽,抱关山势横”,“出碛”点明行军路线,当军队走出沙漠地带时,“河声咽”运用拟人手法,河水流动的声音仿佛被压抑而呜咽,生动地传达出一种凄凉、哀伤的情绪,仿佛大自然也在为战争而悲叹。“抱关山势横”描绘出山峦环绕关隘且横亘而立的雄伟姿态,凸显出行军途中地势的险要,给人一种压迫感,进一步强调了行军的艰难险阻,同时也展现出塞外山河的雄浑壮阔。腹联“风生闻觱篥,月黑见欃枪。草际髑髅语,云间猎火明”,“风生闻觱篥”,在风声的呼啸中,远处传来觱篥的声音,觱篥作为军中常用乐器,其声音为塞外增添了几分肃杀之气,暗示着战争的临近。“月黑见欃枪”,在月黑风高的夜晚,欃枪(彗星,古代常被视为战争的预兆)出现在天空,强化了紧张的氛围,预示着战争风云变幻。“草际髑髅语”,草丛间的髑髅似乎在诉说着过往战争的惨烈,从侧面反映出战争的残酷无情,令人心生恐惧。“云间猎火明”,云间明亮的猎火,既展现出塞外的生活场景,又在这紧张的氛围中增添了一丝不安,烘托出塞外战争前夕复杂而紧张的氛围。尾联“旋炊白登路,暗捣黑山营。鼓角三边肃,熊罴万里行。提携玉龙起,拟死报明庭”,前几句描写了军队在白登路上迅速准备饮食,准备暗中攻打黑山敌营的军事行动。“鼓角三边肃”描绘出军队中鼓角齐鸣,使周边地区都为之肃穆,体现出军队的威严与纪律严明。“熊罴万里行”将士兵比作熊罴,突出他们的勇猛无畏,即便长途跋涉也毫不退缩。最后“提携玉龙起,拟死报明庭”直抒胸臆,诗人表示要拿起宝剑,拼死报效朝廷,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甘愿为国家献身的壮志豪情,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杨子器《早朝诗(十四首)》

下一篇:明·杨基《江村杂兴(十三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