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uò
huā
shí
shǒu

朝代:明作者:沈周浏览量:3
shì
shuí
róu
suì
jǐn
yún
duī
​zhuó​​
nán
tuí
ào
hèn
shēng
tīng
zhěn
chén
zhāo
sòng
chūn
bēi
shāo
páng
xiǎo
shèng
yīng
hái
lüè
fēng
bèi
chà
chí
jué
yòu
cuī
piē
yǎn
xīng
wáng
gōng
xiào
jìng
yīn
luò
jìng
kāi

译文

是谁揉碎了如锦缎堆积的云霞?凋零花瓣委地后,连扶起的气力都已衰颓。长夜听雨落花的懊恼,在枕畔滋生蔓延。在清晨时飘进送别春天的酒杯,随着酒液上下浮动。枝头旁边还残留着少量的花朵,黄莺依旧飞掠而过,逆着风的方向,杜鹃鸟又在催促着春天离去。转眼间春天的兴衰就已成过往,只能付之一笑,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花朵落下,又是什么原因让花朵开放呢?

逐句剖析

"是谁揉碎锦云堆":是谁揉碎了如锦缎堆积的云霞?

"著地难扶气力颓":凋零花瓣委地后,连扶起的气力都已衰颓。

"懊恨夜生听雨枕":长夜听雨落花的懊恼,在枕畔滋生蔓延。

"沉浮朝入送春杯":在清晨时飘进送别春天的酒杯,随着酒液上下浮动。

"梢傍小剩莺还掠":枝头旁边还残留着少量的花朵,黄莺依旧飞掠而过,

"风背差迟鴂又催":逆着风的方向,杜鹃鸟又在催促着春天离去。

"瞥眼兴亡供一笑":转眼间春天的兴衰就已成过往,只能付之一笑,

"竟因何落竟何开":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花朵落下,又是什么原因让花朵开放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落花五十首(其四)》是明代画家沈周创作的组诗作品之一,通过描绘落花凋零的景象,抒发对生命无常的哲思。全诗以“落花”为核心意象,开篇用比喻手法将繁花比作云霞,既展现春日盛景又暗含美好易逝的哀愁。“揉碎”“难扶”等动词赋予落花人格化特征,暗示生命消逝的无奈。颔联通过听觉描写传递愁绪,夜雨与落花形成视听通感,强化了时光流逝的惆怅感。颈联以动态鸟鸣反衬静态衰景,用拟人手法表现自然规律不可违抗。尾联展现其豁达胸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绘画大师

沈周(1427~1509),明代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时从学于陈孟贤,博览群书,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终身未仕。沈周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大家”。其绘画成就颇高,擅长画山水。四十岁前多画小幅,作细笔,谨密中具浑成之势,人称“细沈”;后拓为大幅,笔墨坚实豪放,形成中锋为长、沉着浑厚风貌,人称“粗沈”。还兼工花卉、鸟兽、人物。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传世画作有《庐山高图》《仿董巨山水图》《沧州趣图》等。著有《石田集》《石田杂记》《江南春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以奇绝比喻开篇,将落花比作“锦云堆”——绚烂如锦缎的云霞被“揉碎”,既写出花瓣簇拥时的浓艳绚烂“锦云堆”,又点出落花瞬间的破碎“揉碎”,视觉上的华美与破碎形成强烈反差。“是谁”二字以拟人化的疑问起笔,不直言风雨催落,却暗指落花并非自然凋零,似有外力摧折,为全诗蒙上一层朦胧的怅惘。次句“著地难扶气力颓”转写落花落地后的情态:花瓣委顿于地,再无枝头的鲜活,“难扶”“气力颓”以拟人生动写出落花的无力与衰颓,既状其形态,又暗寓对生命逝去的惋惜。首联虽未直接抒情,却以“揉碎”“难扶”的动作与状态,奠定全诗“惜落花”的情感基调。颔联由景入情,以时间为轴,将个人情感与落花之景交织。“懊恼夜生听雨枕”写雨夜听落花之声:诗人卧于枕上,听着夜雨打落残花,“懊恼”二字直抒胸臆,将落花的听觉意象雨声、花落声,与内心的怅惘相连,夜雨的凄冷与“懊恼”的愁绪相融,强化了惜春之情。“浮沉朝入送春杯”转写清晨:残花飘落入酒杯,随酒波“浮沉”。“送春杯”点明时节,春将尽,人们以酒送春,而落花入杯,恰似春之魂灵与离人共饮,既写落花的漂泊无依“浮沉”,又暗喻人生的无常,如落花在杯盏中起伏。“夜生”与“朝入”形成时间闭环,将落花的过程拉长,也让惜春之情从暗夜延续至清晨,情感浓度渐深。颈联聚焦落花后的自然场景,以禽鸟动态衬落花之寂,暗写春尽之不可逆”“梢傍小剩莺还掠”:枝头仅存的残花“小剩”旁,黄莺仍在掠过枝头。黄莺本是春之信使,此时却在残花间活动,看似生机未绝,实则反衬花已凋零、春将逝去——莺的“掠”是短暂的动态,难掩残花的孤寂。“风背差迟鴂又催”:逆风处,杜鹃(鴂)的啼声又在催促。杜鹃啼鸣向来与“送春”“悲春”相关“杜鹃啼血”暗喻春尽,“差迟”写出风势不定、落花凌乱之态,而鴂的“催”则直接点出时序的无情,无论残花如何挣扎,春终将被催赶而去。颈联以“莺掠”的短暂生机与“鴂催”的决绝送春形成对比,将自然时序的不可抗拒写得含蓄而有力。尾联跳出具体场景,由落花的开落升华为对生命与世事的哲思。“瞥眼兴亡供一笑”:诗人将落花的开落比作“兴亡”,世事的兴盛与衰亡,在“瞥眼”间转瞬即逝,看似以“一笑”带过,显旷达之态,实则藏着对“兴亡”无常的无奈“瞥眼”强调其短暂,“供一笑”更像强作洒脱。“竟因何落竟何开”以双重反问作结:落花究竟为何而落?又为何而开?这一问超越了对落花的具体追问,直指生命的本质,花开与花落,正如人生的起与伏、世事的兴与亡,看似有因,实则难寻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岳岱《出万年寺逾岭下涧观仙人赶石道中奇胜遂至浦》

下一篇:明·唐寅《嗅花观音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