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石引铁金不连":磁石能吸铁却吸不了金,
"饵可得鱼龙不吞":撒饵能钓到鱼却诱不来龙。
"蜡戟虽妍不可刺":涂漆的戟虽漂亮却不能刺杀,
"明珠虽贵不可餐":明珠虽珍贵却不能当饭吃。
"水中之车何殊陆地之船":水中的车,和陆地上的船有何区别。
"玉卮无当不以注":玉杯底部有缺口无法盛酒,
"白刃倒持安用銛":倒握利刃再锋利又有何用。
# 銛:一作铦。
"手中虽有丈八矛":手里虽握着八尺长矛,
"试之井底难回旋":在井底挥舞也难转身。
"轻舆驾良驷":虽有轻车良马代步,
"途穷日暮安能前":前路断绝日暮时分又如何前进。
"丈夫虽有磊落才":大丈夫纵有豪迈才志,
"生不逢时终蒿莱":生不逢时就只能埋没草野。
1. 分段赏析
“磁石引铁金不连,饵可得鱼龙不吞”开篇用磁石能吸铁却无法吸金的自然现象作比,暗喻贤才(金)常被忽视,反倒是普通事物(铁)更易被接纳,奠定了“才无所用”的基调。以钓鱼为喻:普通鱼饵能钓起凡鱼,却引不来尊贵的龙。龙在此象征更高层次的机遇或明主,进一步强调“贤才难遇识者”的现实困境。“蜡戟虽妍不可刺,明珠虽贵不可餐”蜡制的戟外表华丽,却无法用于刺杀。用“蜡戟”比喻徒有其表却无实用之物(或人),暗含对现实中“虚有其名”现象的讽刺。珍贵的明珠虽价值连城,却不能用来充饥。以“明珠”的不可食用性,比喻某些人才虽有才华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或不被现实所需。“水中之车何殊陆地之船”水中行车与陆地行船同样徒劳。通过类比,指出无论环境如何变化,脱离实际需求的事物(或人)终将无法发挥作用,强化了“不合时宜”的无力感。“玉卮无当不以注,白刃倒持安用铦”玉制的酒杯若无底,便无法盛水。以“无底玉卮”比喻有才无用之人:即便才华如美玉般珍贵,若缺乏施展的平台(“底”),终将空有其器。倒拿锋利的刀刃,再锐利也无用武之地。“白刃倒持”比喻人才被错误压制或使用,锋芒被束缚,空有才能却无法展现。“手中虽有丈八矛,试之井底难回旋”手持三国名将张飞的长矛,在狭窄的井底根本无法挥舞。以“长矛困井”的具体场景,具象化“怀才难施”的困境:再强的本领,若受限于狭小环境(“井底”),也无法施展。“虽有轻舆驾良驷,途穷日暮安能前”即便有轻便的车驾与骏马,走到路的尽头、日暮时分也无法前行。“轻舆良驷”喻优越的外部条件,“途穷日暮”喻人生困境,说明再好的条件也抵不过时运的困阻。“丈夫虽有磊落才,生不逢时终蒿莱”结尾直抒胸臆:即便有豁达坦荡的才华,若生不逢时,最终也只能埋没在荒草丛中。全诗以“磁石引铁”“饵钓龙”等层层比喻铺垫,至此收束于“才不逢时”的深沉感慨,将个人际遇的不平与对时代的无奈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