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èng
jià
xìng
chéng
tiān
jīng
zuò

朝代:明作者:严嵩浏览量:3
jìn
chéng
zhōng
dòng
jīn
fēi
fèng
niǎn
shí
xún
chū
huáng
zhǐ
bān
chì
fēi
luó
shì
chén
xiáng
yún
pěng
dān
zhàng
fāng
shù
​huò
yān
yǐn
cuì
wēi
yáo
xiǎng
xiāng
jiāng
huān
lǎo
hàn
huáng
jīn
pèi
zhōng
guī

译文

禁城的钟声响起,金色的宫门开启,皇帝的凤辇因巡幸而离开京城。特意用黄纸颁发给都护的敕令,绯红色的丝绸一同赏赐给随从大臣的衣物。吉祥的云彩捧着太阳,在红色的仪仗旁浮动,芬芳的树木伴着烟雾,隐现在青翠的山色之中。远远想到江湘地区的父老乡亲欢欣鼓舞,如今仿佛看到汉皇回到沛县时的景象。

逐句剖析

"禁城钟动启金扉":禁城的钟声响起,金色的宫门开启,

"凤辇时巡出帝畿":皇帝的凤辇因巡幸而离开京城。

"黄纸特颁都护敕":特意用黄纸颁发给都护的敕令,

"绯罗齐赐侍臣衣":绯红色的丝绸一同赏赐给随从大臣的衣物。

"祥云捧日浮丹仗":吉祥的云彩捧着太阳,在红色的仪仗旁浮动,

"芳树和烟隐翠微":芬芳的树木伴着烟雾,隐现在青翠的山色之中。

"遥想湘江欢父老":远远想到江湘地区的父老乡亲欢欣鼓舞,

"汉皇今睹沛中归":如今仿佛看到汉皇回到沛县时的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圣驾幸承天发京作》是明代严嵩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描绘了皇帝从京城出发巡幸承天的情景:清晨禁城钟鸣,宫门开启,皇帝的凤辇离开京城,朝廷特意颁发敕令、赏赐随从大臣,祥云簇拥着太阳,仪仗鲜明,芳树如烟掩映着青山,又遥想江湘地区百姓因皇帝巡幸而欢欣鼓舞,如同当年汉皇回到沛县一般。诗歌运用用典的写作手法,以华丽的语言展现了皇家出行的盛大场面,表达了对皇帝巡幸的赞美之情。全诗通过对场景的细致描绘和典故的巧妙运用,生动呈现了这一皇家盛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禁城钟动启金扉,凤辇时巡出帝畿”,此句开篇便勾勒出皇家出行的起始场景。“禁城”点明地点,是皇宫禁地,自带庄重肃穆之气;“钟动”既暗示了时间(清晨或特定时辰),又以钟声的清亮打破寂静,宣告仪式的开始。“金扉”指金色的宫门,“金”字凸显皇家器物的华贵,“启”字则写出宫门缓缓开启的动态,画面感十足。“凤辇”是皇帝的车驾,“凤”为祥瑞之鸟,象征皇权至高无上;“时巡”点明此行目的是按例巡幸,“出帝畿”则说明车驾离开京城,开启行程。整句以简练的语言,从声、形、动作多方面,铺垫出巡幸初始的肃穆与盛大,让读者仿佛能看到晨光中宫门开启、车驾缓缓驶出的画面。“黄纸特颁都护敕,绯罗齐赐从臣衣”,这两句聚焦于巡幸中的具体事务,展现皇家礼仪与恩威。“黄纸”在古代是皇家文书的专用纸张,颜色的特殊性彰显了文书的权威性;“特颁”强调这道“都护敕”的重要性,或许是为巡幸途中的边防、地方事务做安排,体现朝廷对此次出行的周密部署。“绯罗”指绯红色的丝绸,在古代,红色常与尊贵相关,而丝绸本身也是贵重之物;“齐赐”则写出赏赐的规模,并非单独赐予某一人,而是惠及全体随从大臣,既显皇恩浩荡,又透着整齐划一的仪式感。这两句看似写事务与赏赐,实则暗藏皇权的威严与对随从的笼络,让读者感受到皇家出行不仅是移动,更是权力与秩序的延伸。“祥云捧日浮丹仗,芳树和烟隐翠微”,此联转向景物描写,以自然之景烘托皇家仪仗的气派。“祥云捧日”是极具吉祥寓意的画面,“祥云”本就象征祥瑞,“捧日”则暗合“天子如日”的意象,将自然景象与皇权象征巧妙融合;“浮丹仗”中,“丹仗”指红色的仪仗,色彩鲜明,与“祥云”“日”的明亮相呼应,“浮”字似写云彩在仪仗旁飘动,实则让静态的仪仗有了灵动之感。“芳树和烟”则添了几分朦胧美,芬芳的树木伴着轻烟,柔和了皇家仪仗的威严;“隐翠微”中“翠微”指青翠的山色,树木隐于其中,让自然景色与人文仪仗相映成趣。整句通过天、地、物的结合,既显皇家气派,又不失自然之美,画面丰富而和谐。“遥想江湘欢父老,汉皇今睹沛中归”,这两句由眼前的出行场景转向对远方的想象,借典故深化意境。“遥想”二字拓宽了视角,从京城的出发延伸到巡幸目的地江湘地区,“欢父老”直接点出百姓的喜悦,让这场皇家出行超越了宫廷内部,与民间情感相连。“汉皇今睹沛中归”化用汉高祖刘邦归乡沛县的典故——当年刘邦回到故乡,百姓欢欣鼓舞,他还作《大风歌》抒怀。诗中以“汉皇归沛”类比此次皇帝巡幸,既写出江湘父老对皇帝的拥戴,又借历史典故赋予此次巡幸更深的意义:如同古代贤君亲近百姓,体现皇权与民心的交融。这两句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更让皇家出行的意义从仪式层面延伸到与民相亲的层面,让情感更显真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袁凯《怀广西省朱郎中熙》

下一篇:明·王逢年《筑楚门枝巢隐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