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明苍秀拔云开":那座山清晰地呈现出苍翠秀丽的模样,挺拔地冲破云层显露出来,
"谁凿当年混沌胎":究竟是谁在当年开凿出了这仿若从混沌中诞生的山体呢。
"山压星辰从下看":站在泰山之上,群山威压,星辰仿佛都在脚下,仿佛可以俯瞰它们,
"海浮天地自东回":东方的大海仿佛托浮着天地,海水翻涌回旋。
"一时岱狩雍容礼":曾经帝王在泰山进行狩猎等礼仪活动时,那场面是何等的从容庄重、气度不凡,
"千古嵩高制作材":泰山如同千古以来的嵩山一样,是可以用来制作器具的优良木材。
"载说皇朝称祀诏":每每读到记载着皇朝称赞、祭祀泰山的诏书,
"始知神哲奠三才":才明白泰山犹如神圣贤哲一般奠定了天、地、人的秩序和根基。
1. 分段赏析
首联“分明苍秀拔云开,谁凿当年混沌胎”总写泰山的整体印象。一个“拔”字生动展现出泰山高耸入云、刺破云层的雄伟姿态,赋予泰山一种冲破束缚的磅礴气势;“谁凿当年混沌胎”以设问的方式,想象泰山宛如开天辟地时被开凿而出,增添了泰山的神秘色彩,凸显其鬼斧神工般的壮美。颔联“山压星辰从下看,海浮天地自东回”描绘泰山的宏伟壮阔。“山压星辰从下看”从仰视角度,夸张地写出泰山之高,仿佛星辰都在其脚下,突出泰山的巍峨;“海浮天地自东回”从远眺视角,展现出东海波涛汹涌,仿佛托浮着天地,又与泰山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具雄浑的气势,展现出宏大的空间感。颈联“一时岱狩雍容礼,千古嵩高制作材”运用典故。“岱狩”指帝王在泰山狩猎、封禅的礼仪,诗人借此追忆往昔泰山作为帝王举行重大典礼之地的庄重与尊崇;“嵩高制作材”化用《诗经》中赞美嵩山的典故,将泰山与嵩山相提并论,强调泰山自古以来就是承载重要文化意义、具有非凡价值的圣地,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尾联“载说皇朝称祀诏,始知神哲奠三才”回归当下。“皇朝称祀诏”点明当朝对泰山祭祀的重视,诏令彰显泰山的神圣地位;“始知神哲奠三才”则进一步升华,指出泰山承载着天地人的秩序,是奠定宇宙万物的根基,诗人借此表达对泰山神圣力量的敬畏,以及对其在天地间重要地位的赞叹。
下一篇:明·高叔嗣《襄县城东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