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íng

朝代:明作者:刘师邵浏览量:3
zhà
yīn
qīng
làng
dié
qíng
shā
yòu
chèn
huí
fēng
yōng
diào
chá
guài
kuáng
zōng
piāo
qián
shēn
shì
yáng
huā

译文

浮萍刚刚随着轻缓的浪涛叠落在晴朗的沙滩,又趁着回旋的风势簇拥着钓鱼的木筏。不要责怪这放浪的踪迹总是容易漂泊,它前世本就不该是那随风飞扬的杨花。

逐句剖析

"乍因轻浪叠晴沙":浮萍刚刚随着轻缓的浪涛叠落在晴朗的沙滩,

# 叠晴沙:指浮萍被浪涌到沙滩上。,乍:刚,初。

"又趁回风拥钓槎":又趁着回旋的风势簇拥着钓鱼的木筏。

# 钓槎:即鱼筏。,拥:环绕。

"莫怪狂踪易飘泊":不要责怪这放浪的踪迹总是容易漂泊,

# 狂:轻狂。

"前身不合是杨花":它前世本就不该是那随风飞扬的杨花。

# 不合:不当,不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浮萍》是明代刘师邵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描绘浮萍因轻浪堆叠在晴沙上,又随回风簇拥钓船的景象,通过“轻浪”“回风”等意象展现其无依无靠的状态。后两句“莫怪狂踪易飘泊,前身不合是杨花”以拟人手法抒情,将浮萍的漂泊归因于前身是杨花,既点出浮萍随风逐浪的特性,又暗含对漂泊命运的无奈与慨叹。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借物咏怀,通过对浮萍漂泊状态的刻画,表达了对身不由己的人生境遇的感慨,情感真挚。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此诗描绘了浮萍在轻浪中叠于晴沙、又随回风簇拥钓槎的飘泊之态,借浮萍这一意象,以“前身不合是杨花”的奇想,表达了对其狂踪易飘泊命运的感慨与同情。

2. 分段赏析

“乍因轻浪叠晴沙”一句,开篇便写出浮萍在水中的动态。乍”字精准捕捉了浮萍被浪涛突然推送的瞬间,“轻浪”则交代了推动浮萍的力量,“叠晴沙”描绘出浮萍被浪涛推涌到岸边沙滩上,层层叠叠的景象。此句以简练的笔触,展现了浮萍身不由己、随波逐流的状态,为下文进一步写其漂泊之态做了铺垫。“又趁回风拥钓槎”紧承上句,继续描写浮萍的动态。“又”字表明浮萍的漂泊并未因搁浅而停止,“回风”写出风向的变化,“拥钓槎”则形象地描绘出浮萍随着回旋的风,簇拥着钓鱼的木筏飘动的情景。“趁”“拥”两个动词,赋予浮萍以人的情态,生动地表现出它在风中、水中无依无靠,只能被动跟随外力移动的特点。“莫怪狂踪易飘泊”由景入情,转入抒情议论。“狂踪”一词概括了浮萍四处漂泊、毫无定所的状态,“莫怪”二字看似为浮萍的漂泊开脱,实则暗含着对其命运的同情与理解。此句将前文对浮萍外在形态的描写,引向对其内在命运的思考,为揭示主旨埋下伏笔。“前身不合是杨花”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突发奇想,将浮萍的漂泊命运追溯到其“前身”,杨花。杨花本就轻盈易飞,随风四散,而浮萍“前身不合是杨花”,意味着它天生就带有漂泊的基因。这一奇特的联想,既解释了浮萍“狂踪易飘泊”的原因,又将浮萍的命运与杨花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了漂泊无依的感慨,暗含着对人生中身不由己境遇的无奈与怅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马之骏《寄讯顾所建》

下一篇:明·憨山大师《山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