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tài
shān

朝代:清作者:姚鼐浏览量:2
tài
shān
zhī
yáng
wèn
shuǐ
西
liú
yīn
shuǐ
dōng
liú
yáng
jiē
wèn
yīn
jiē
dāng
nán
běi
fēn
zhě
cháng
chéng
zuì
gāo
guān
fēng
zài
cháng
chéng
nán
shí
qián
lóng
sān
shí
jiǔ
nián
shí
èr
yuè
jīng
shī
chéng
fēng
xuě
cháng
qīng
chuān
穿
tài
shān
西
běi
yuè
cháng
chéng
zhī
xiàn
zhì
tài
ān
shì
yuè
dīng
wèi
zhī
zhū
xiào
chún
yǐng
yóu
nán
dēng
shí
dào
jiē
shí
wèi
dèng
qiān
yǒu
tài
shān
zhèng
nán
miàn
yǒu
sān
zhōng
rào
tài
ān
chéng
xià
dào
yuán
suǒ
wèi
huán
shuǐ
shǐ
xún
dào
shǎo
bàn
yuè
zhōng
lǐng
xún
西
suì
zhì
diān
shí
dēng
shān
xún
dōng
dào
yǒu
tiān
mén
dōng
zhě
wèi
zhī
tiān
mén
shuǐ
suǒ
zhì
jīn
suǒ
jīng
zhōng
lǐng
shān
diān
xiàn
dāng
dào
zhě
shì
jiē
wèi
zhī
tiān
mén
yún
dào
zhōng
bīng
huá
dèng
​​jī​​
dēng
shàng
cāng
shān
xuě
míng
zhú
tiān
nán
wàng
wǎn
zhào
chéng
guō
wèn
shuǐ
lái
huà
ér
bàn
shān
ruò
dài
rán
shēn
huì
yǐng
zuò
guān
tíng
dài
chū
fēng
yáng
xuě
miàn
tíng
dōng
xià
jiē
yún
màn
shāo
jiàn
yún
zhōng
bái
ruò
chū
shù
shí
zhě
shān
tiān
yún
xiàn
线
chéng
cǎi
shàng
zhèng
chì
dān
xià
yǒu
hóng
guāng
dòng
yáo
chéng
zhī
huò
yuē
dōng
hǎi
huí
shì
guān
西
fēng
huò
huò
fǒu
jiàng
hào
ér
jiē
ruò
lóu
tíng
西
yǒu
dài
yòu
yǒu
xiá
yuán
jūn
huáng
xíng
gōng
zài
xiá
yuán
jūn
dōng
shì
guān
dào
zhōng
shí
táng
xiǎn
qìng
lái
yuǎn
jìn
màn
shī
dāng
dào
zhě
jiē
wǎng
shān
duō
shí
shǎo
shí
cāng
hēi
duō
píng
fāng
shǎo
huán
shǎo
shù
duō
sōng
shēng
shí
xià
jiē
píng
dǐng
bīng
xuě
shuǐ
niǎo
shòu
yīn
zhì
guān
shù
nèi
shù
ér
xuě
rén
tóng
chéng
yáo
nài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淌;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淌。南面山谷中的水流都汇入汶水,北面山谷中的水流都汇入济水。在那阴面和阳面分界的地方,是古代的长城。泰山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的地方。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出发,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的西北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抵达泰安府。这个月的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从泰山南麓开始攀登。全程四十五里,道路都是用石块砌成的台阶,总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间的山谷环绕着泰安城下,这就是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说的“环水”。我们起初沿着中谷进山,走了不到一半路程,越过中岭,又沿着西边的山谷继续攀登,最终到达山顶。古时候登山,是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路上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代称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们)经过中岭和山顶时,那些像门槛一样横挡在路上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们为“天门”。一路上云雾弥漫,路面结冰湿滑,石台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峦覆盖着白雪,雪光如烛火照亮了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下的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宛如一幅画卷,而半山腰停留的云雾像飘带一样轻盈。戊申日是当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分,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中,等待日出。狂风卷着积雪扑打在脸上。日观亭以东从脚底往下全是弥漫的云雾。隐约看见云雾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摴蒱)一样直立的东西,那是远处的山峦。天边的云层出现一线奇异的颜色,片刻之间变幻成五彩斑斓的样子。太阳升起时,纯红如朱砂,下方有红光,摇动着托住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阳光照亮有的没有,红白交错,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日观亭西边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边。这一天,我们观赏了途中的石刻,从唐代显庆年间以来的(石刻)还在,那些更古老的石刻都已模糊磨灭。(石刻)位于偏僻不在路边的,都没能去观看。泰山多岩石,少泥土;岩石呈青黑色,大多是平整的方形,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少,松树多,生长在石缝中,都呈平顶状。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流水,也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几里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与膝盖齐平。桐城人姚鼐写下这篇记。

逐句剖析

"泰山之阳":泰山的南面,

# 阳:山的南面。

"汶水西流":汶水向西流淌;

# 汶水:也叫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

"其阴":泰山的北面,

"济水东流":济水向东流淌。

# 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

"阳谷皆入汶":南面山谷中的水流都汇入汶水,

# 阳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

"阴谷皆入济":北面山谷中的水流都汇入济水。

"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阴面和阳面分界的地方,

# 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古长城也":是古代的长城。

# 古长城:古代的长城,指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分界。

"最高日观峰":泰山最高的日观峰,

# 日观峰:在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

"在长城南十五里":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的地方。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 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乾隆,清高宗的年号(1736—1795)。,以:在。

"自京师乘风雪":从京城冒着风雪出发,

# 乘:这里是“冒”的意思。

"历齐河、":经过齐河县、

# 齐河:齐河、长清:清代县名,今属山东。

"长清":长清县,

# 长清:地名,都在山东省。

"穿泰山西北谷":穿过泰山的西北山谷,

"越长城之限":越过长城的界限,

# 限:界限。

"至于泰安":抵达泰安府。

# 泰安:即今山东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为泰安府治所。

"是月丁未":这个月的丁未日,

# 是月丁未:这个月的丁未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从泰山南麓开始攀登。

# 朱孝纯子颍:朱孝纯,字子颍。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

"四十五里":全程四十五里,

"道皆砌石为磴":道路都是用石块砌成的台阶,

# 磴:石阶。

"其级七千有余":总共有七千多级。

# 级:石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中间的山谷环绕着泰安城下,

"郦道元所谓环水也":这就是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说的“环水”。

# 环水:水名,又名“梳洗河”。郦道元《水经注·汶水》:“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

"余始循以入":我们起初沿着中谷进山,

# 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去。

"道少半":走了不到一半路程,

# 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越中岭":越过中岭,

# 中岭:山名,又名“中溪山”。

"复循西谷":又沿着西边的山谷继续攀登,

"遂至其巅":最终到达山顶。

"古时登山":古时候登山,

"循东谷入":是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

"道有天门":路上有座天门。

# 天门:泰山峰名。《山东通志》:“泰山周回一百六十里,屈曲盘道百余,经南天门,东西三天门,至绝顶,高四十余里。”

"东谷者":东边的山谷,

"古谓之天门溪水":古代称为“天门溪水”,

"余所不至也":我没有到过那里。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现在(我们)经过中岭和山顶时,那些像门槛一样横挡在路上的山崖,

# 崖限当道者: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限,门槛。

"世皆谓之天门云":世人都称它们为“天门”。

# 云:助词,无实义。

"道中迷雾冰滑":一路上云雾弥漫,路面结冰湿滑,

"磴几不可登":石台阶几乎无法攀登。

# 几:几乎。

"及既上":等到登上山顶,

"苍山负雪":只见青黑色的山峦覆盖着白雪,

# 苍山负雪:苍山”二句: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负,背。

"明烛天南":雪光如烛火照亮了南边的天空;

# 烛:照。

"望晚日照城郭":远望夕阳映照下的泰安城,

# 城郭:指城市。

"汶水、":汶水、

"徂徕如画":徂徕山宛如一幅画卷,

# 徂徕:山名,在泰安城东南。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而半山腰停留的云雾像飘带一样轻盈。

# 居:停留。

"戊申晦":戊申日是当月的最后一天,

# 戊申晦:戊中日月底这一天。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五鼓":五更时分,

# 五鼓:五更。

"与子颍坐日观亭":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中,

# 日观亭:亭名,在日观峰上。

"待日出":等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狂风卷着积雪扑打在脸上。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日观亭以东从脚底往下全是弥漫的云雾。

# 漫:弥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隐约看见云雾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摴蒱)一样直立的东西,

# 樗蒱:古代的一种博戏,这里指樗蒱所用的掷具,长形而末端尖锐,立起来像山峰。,稍:逐渐。

"山也":那是远处的山峦。

"极天云一线异色":天边的云层出现一线奇异的颜色,

# 极天:天边。

"须臾成五采":片刻之间变幻成五彩斑斓的样子。

# 采:同“彩”。

"日上":太阳升起时,

"正赤如丹":纯红如朱砂,

# 丹:朱砂。

"下有红光":下方有红光,

"动摇承之":摇动着托住它。

"或曰":有人说,

"此东海也":这就是东海。

# 东海:泛指东面的海。这里是想象,实际上在泰山顶上并不能看见东海。

"回视日观以西峰":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

"或得日或否":有的被阳光照亮有的没有,

# 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

"绛皓驳色":红白交错,

#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绛,大红。皓,白。驳,杂。

"而皆若偻":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 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日观峰西面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说“若偻”。

"亭西有岱祠":日观亭西边有岱祠,

# 岱祠:东岳大帝庙。

"又有碧霞元君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 碧霞元君: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边。

# 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

"是日":这一天,

"观道中石刻":我们观赏了途中的石刻,

"自唐显庆以来":从唐代显庆年间以来的(石刻)还在,

# 显庆:唐高宗的年号(656—661)。

"其远古刻尽漫失":那些更古老的石刻都已模糊磨灭。

# 漫失:模糊或缺失。

"僻不当道者":(石刻)位于偏僻不在路边的,

# 僻不当道者: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

"皆不及往":都没能去观看。

"山多石":泰山多岩石,

"少土":少泥土;

"石苍黑色":岩石呈青黑色,

"多平方":大多是平整的方形,

"少圜":很少有圆形的。

# 圜:同“圆”。

"少杂树":杂树少,

"多松":松树多,

"生石罅":生长在石缝中,

# 石罅:石缝。罅:裂缝,缝隙。

"皆平顶":都呈平顶状。

"冰雪":到处是冰雪,

"无瀑水":没有瀑布流水,

# 瀑水:瀑布。

"无鸟兽音迹":也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踪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到日观峰几里内没有树木,

"而雪与人膝齐":积雪厚得与膝盖齐平。

"桐城姚鼐记":桐城人姚鼐写下这篇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泰山记》是清代乾隆年间,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创作的一篇经典散文。作者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登上泰山,把登山途中的见闻、山顶观日出的壮观景象,以及泰山雄伟险峻的山势,都一一记录下来。文章里,姚鼐还考证了泰山相关记载的错误,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简洁精炼的文字,把泰山的壮美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不管是风雪中登山的艰辛,还是破晓时分太阳跃出云海的震撼,都仿佛能让读者身临其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文学家、学者

姚鼐(1732~1815),清代文学家、学者。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又以“惜抱”为号,世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属安徽)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姚鼐少尤以古文名世,为桐城派“三祖”之一。其论文倡义理、考据、辞章合一,并倡阳刚、阴柔之说,以区分文章风格。诗作涉及咏史、怀古、感怀、赠答、题画、山水、田园等方面,且众体兼备,五古高雅,七古华贵,七律工力甚深,兼盛唐、苏东坡之胜,五律偏向王维、孟浩然一派。主要作品有《述庵文钞序》》《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过天门山》等。著有《惜抱轩全集》《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乾隆三十七年,姚鼐参与编纂的《四库全书》完成,书成后署上了皇帝钦定的名字。这项浩大的文化工程耗尽了姚鼐多年心血,完成后他身心俱疲,也愈发挂念家中年迈的双亲。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姚鼐以侍奉父母为由,辞官返乡。归途中路过泰安,恰逢老友朱孝纯在当地任知府。朱孝纯热情相邀,二人于腊月二十八傍晚结伴攀登泰山。次日除夕夜,他们赶在黎明前到达日观峰的日观亭,在寒风中静待破晓。当第一缕朝阳冲破云海,姚鼐被眼前壮丽的景象震撼,心中感慨万千,遂提笔写下这篇记录登山见闻的游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的散文​​,也是一篇​​写景叙事类散文。文章通过对登山途中雪后初霁的壮美景色和泰山日出时恢宏气象的生动描绘,不仅展现了泰山的雄奇壮丽,更抒发了作者对这座五岳之尊的由衷赞叹。

2. 写作手法

比喻:“汶水、徂徕如画”将汶水与徂徕山的景色比作画卷,以“如画”概括山水相映的秀美,简洁勾勒出景物的层次感与色彩美,让读者对泰山周边风光产生直观联想。拟人:“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负”字将苍山拟人化,仿佛山峦背负着积雪,既写出雪的厚重,又赋予山以动态的“承担”之感,“烛”本为名词,此处作动词“照亮”,仿佛雪光主动映照南天,二者结合让静态的雪山有了生命力,画面雄浑壮阔。“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拟人的修辞手法。这几句写出了西边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生动而形象。动静结合:“大风扬积雪击面”:以“扬”“击”刻画风雪的狂猛,风卷雪粒拍打面孔,动态感强烈,反衬登山观日的艰辛与环境的苍凉。正面描写:“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从石、土、树的分布入手,正面描写泰山岩石“苍黑”“平方”的特征,以及松树“生石罅,皆平顶”的形态,寥寥数语勾勒出泰山地貌的刚硬与植被的独特。烘托:“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开篇以“乘风雪”点明行程背景,“穿”“越”等动词结合风雪环境,侧面烘托路途的苦寒与跋涉之苦,为后文登泰山的“迷雾冰滑”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开篇以阴阳分野写泰山地理,阳面汶水西去,阴面济水东注,对仗句式如绘舆图,暗合水脉走向。“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补叙山谷水流归属,以“皆”字统摄,见地理之整饬。“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以古长城为界标,点明日观峰方位,十五里数字精准,为后文观日埋下伏笔。此段纯用白描,以地理轮廓勾勒泰山宏阔之势,似工笔界画,先立骨架。“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叙行程以时间为经,“乘风雪”见旅途苦寒,“历”“穿”“越”三动词连缀,写尽跋涉之态,似见风雪中孤旅剪影。“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点明同伴与起点,以里数、级数写实,七千余磴如在目前,见登山之艰。“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引郦道元注,借古籍证地理,添考据之信。“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叙路线转换,“循”“越”“复循”见步骤分明,“遂至”二字含登顶之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以古今路线对照,补述未及之境,行文有虚实之变。“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释“天门”名由,“云”字存疑,见考据审慎。“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补写途中险阻,“迷雾”“冰滑”状难行之景,为后文雪景张本。“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顶后笔锋一转,写雪景之壮:“负雪”以山为肩,拟人化见苍劲;“明烛”状雪光映天,如烛照四野。晚景分层铺陈:城郭、汶水、徂徕如入画境,半山雾带轻盈似绢,动静相生,绘出雪后泰山的清奇与灵秀。“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点明观日时辰,“晦”指月末,五鼓即凌晨,见候日之早。“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先写环境:风雪扑面,云海漫卷,天地一色中见肃杀之气。“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以博具“摴蒱”喻云海中露尖的山峰,取其形之孤耸,想象奇绝。“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写云霞变幻:天边一线异光,瞬息成五彩锦缎,“一线”至“五采”,见光影骤变之妙。“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绘日出之景:日色正赤如丹砂,下有红光波动,似东海托日上升,“动摇”二字写活光影荡漾之态。“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回头望群峰:朝阳映照处绛红,背阴处皓白,色彩斑驳如披锦,“若偻”以拟人状诸峰低伏,显日观峰独尊之势,笔墨间见雄阔与幽微。“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记山顶建筑,以方位为序,岱祠、碧霞元君祠、行宫次第道来,似导游手记,简而有序。“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叙石刻沧桑:唐显庆年后尚可辨,远古碑刻已磨灭,“漫失”二字含岁月无情之慨。“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补述未观之刻,以“不及往”显行程有限,行文质朴如实话,无夸饰之笔。“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以排比句写山石:多苍黑方石,少圆石,“苍黑”绘色,“平方”状形,见泰山石骨嶙峋之态。“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写植被:松多杂树少,扎根石缝,顶平如削,见环境苦寒中生机倔强。“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状冬日景象:三“无”字叠用,写尽山之寂静;雪深没膝,呼应前文“乘风雪”,首尾圆合。此段以“多”“少”“无”等字勾勒泰山荒寒本色,笔墨简劲,如铁画银钩。“桐城姚鼐记。”仅书籍贯姓名,传统记体格式,简洁收束全文,似画卷钤印,留白处见雅正之风。

4. 作品点评

作为清代散文的典范之作,《登泰山记》以作者与友人冬日攀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历为脉络,细腻勾勒出雪霁初晴的绮丽景致与日出时分的磅礴气象。行文间流淌着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炽热礼赞,其积极昂扬的格调、乐观旷达的襟怀、豪迈奔放的笔触,尽显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与精神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典要凝括。”“读此益服其状物之妙。”“具此神力,方许作大文。世多有登岳,辄作,读此当为搁笔。”

清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黄景仁《绮怀》

下一篇:清·蒲松龄《山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