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léi

朝代:清作者:张维屏浏览量:3
zào
yán
què
yǒu
qíng
měi
hán
jìn
jué
chūn
shēng
qiān
hóng
wàn
ān
pái
zhuó
zhǐ
dài
xīn
léi
shēng

译文

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每当寒冬将尽便促使春意萌生。大自然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相开放。

逐句剖析

"造物无言却有情":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

# 造物:指天,古人认为天创造万物。又作“造化”。

"每于寒尽觉春生":每当寒冬将尽便促使春意萌生。

# 每于:常常在。

"千红万紫安排著":大自然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

# 著:妥当,明显。又作“着”。,千红万紫:指春天时百花齐放的局面。

"只待新雷第一声":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相开放。

# 新雷:春天的第一个雷声。这里象征着春天将很快来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新雷》是清代张维屏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美好春天和充满活力的新雷的呼唤,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到来的欣喜,也抒发了他对新社会、新生活的迫切期待。从诗中能看出,身处历史重大转折前夜的诗人,已隐约察觉到除旧迎新的时代需求,这与十五年后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九州生气恃风雷”的呐喊,有着相似的表达效果。全诗借助移情的手法,通过包含丰富内涵的艺术形式,借景物抒发内心感受,情感真实恳切。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作于道光四年(1824年)初春,正值鸦片战争爆发前十余年。彼时清王朝腐朽衰微,内忧外患交织,濒临崩溃边缘。西方列强借鸦片贸易加剧对华经济侵略,白银外流、民生凋敝的颓势愈演愈烈。诗人目睹家国危局,《新雷》一诗正是在这种新旧交替的历史节点上诞生,既折射出传统士大夫对衰世危机的深刻焦虑,又暗含着对新时代破晓的殷切期待,为即将到来的时代剧变埋下伏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自然界春雷唤醒万物的景象,既展现了季节更迭的蓬勃生机,又以“新雷”象征时代变革的力量,寄托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礼赞与对社会新生的深切期盼。

2. 写作手法

借物抒情:“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全诗以“新雷”为核心意象,表面写自然界的复苏,实则抒发对晚清社会变革的渴望。诗人将个人情感(对春天的期待)与社会理想(对革新的呼唤)结合,形成“物我合一”的抒情结构。

3. 分段赏析

首句“造物无言却有情”,将“造物”(指大自然)拟人化,说它虽然沉默不语,却充满温情。一个“无言”与“有情”的对比,巧妙赋予自然以人性色彩,让人感受到大自然虽无声却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次句“每于寒尽觉春生”承接上文,进一步说明大自然的“有情”——每当寒冬即将结束时,它总会悄然催发春天的生机。“寒尽”与“春生”形成季节交替的自然规律,暗含万物更迭、希望不断的哲理,读来令人心生温暖。第三句“千红万紫安排著”转向具体的春日景象,“千红万紫”用鲜明的色彩词勾勒出百花盛开的绚丽画面,“安排著”则强调这一切都是大自然早已准备好的。一个“著”字(同“着”),写出春天万物萌发前的蓄势状态,画面感十足。末句“只待新雷第一声”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待”字集中表达了期待之情,而“新雷”作为春天的信号,象征着新生与突破。诗人不说春天因春雷而降临,却反过来写百花已备、静候雷声,以“待”衬“急”,将对春天的迫切期待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诗人巧妙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捕捉冬春交替时情感的跌宕,在尺幅之间展现季节轮回中萌动的生命意识。短小精悍的诗行既凝练着自然节序的物理时间,又蕴含着情感涌动的心理时空,这种举重若轻的艺术处理,使作品兼具清新隽永的审美意蕴与历久弥新的传唱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吴伟业《圆圆曲》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