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北风催":北风裹挟大雪呼啸而来,
"家家贫白屋":家家户户的茅屋都被积雪压成一片素白。
"玉树犹难伸":连坚韧的玉树都难以伸展枝条,
"压倒千竿竹":千万竿青竹也被压弯了腰。
"高节志凌云":竹节高耸本有直冲云霄的志向,
"不敢当滕六":却不敢直面雪神的威压。
# 滕六:说中雪神名,也叫“封六”,此用以指雪。
"君子本虚心":君子本就虚心谦逊,
"甘自低头伏":甘愿在风雪中低头折腰。
"无复绿猗猗":再不见竹影婆娑的苍翠,
"何如在淇澳":怎比得上淇水畔的竹林繁茂?
"寒林尽白封":寒林裹着素白封存了生机,
# 寒林:秋冬之林。
"奚第琅玕独":为何独留青竹在风雪中傲立。
# 琅玕:翠竹的美称。,奚第:何只,哪里仅仅。
"寒梅也不禁":连耐寒的梅花也瑟缩难耐,
"何只君瑟缩":何只你在风雪中瑟缩?
"读书小窗前":在小窗前读书,
"不见青矗矗":书窗前再不见青竹挺拔。
# 矗矗:高峻貌。重叠貌。
"搦管坐空斋":拿起笔独坐书斋。
# 斋:屋舍,常指书房、学舍。,搦管:指提笔作文。搦,持、拿;管,指毛笔。
"不听声谡谡":书斋里听不到风吹竹叶的沙沙声。
# 谡谡:形容风声呼呼作响。
"缅怀文典可":文籍典册中记载的竹影,可还值得追忆。
# 文典:文籍典册。
"佳画添几幅":若能作画添几笔雪竹意境多好。
"更思僵卧人":更想起那些僵卧贫寒的人间疾苦,
"岂只食无肉":他们的困顿岂止是缺衣少食这般简单。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通过描绘大雪覆盖下的自然景象,以及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不同事物的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坚韧品格的赞美和对困境中依然保持风骨君子的崇敬,也是他对自我理想人格的自许。
2. 分段赏析
“大雪北风催,家家贫白屋”这一句是描写冬日严寒的景象。一个“催”字生动地表现了北风的急促和雪的猛烈,暗示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贫白屋”用“贫”来形容白雪覆盖的房屋,形象地传达出雪后万物萧瑟、民生凋敝的氛围。诗人通过简洁的笔触,营造出寒冷凄凉的背景,为后文对竹子的咏叹铺垫基调,体现了对自然威力的敬畏。“玉树犹难伸,压倒千竿竹”这一句是描写雪压竹林的场景。“玉树”比喻珍贵的树木,与“千竿竹”形成对比,突出竹子的普遍性;“压倒”一词强调雪的沉重和破坏力,暗示自然对脆弱事物的摧残。诗人借此表现雪势之浩大,同时隐含竹子虽美却易折的脆弱性,为后文竹子的高洁品格作反衬,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高节志凌云,不敢当滕六”这一句是赞美竹子的品格。“高节”双关,既指竹子的竹节,又象征君子的高尚气节;“志凌云”表现竹子的向上志向;“不敢当滕六”中“滕六”(雪神的别名)代指严酷的自然,“不敢当”体现竹子的谦逊退让。诗人以拟人手法赋予竹子人性化的美德,突出其坚韧而不张扬的特质,表达了对君子风范的推崇。“君子本虚心,甘自低头伏”这一句是深化竹子的君子形象。“虚心”一语双关,既描述竹子中空的物理特性,又象征君子的谦虚胸怀;“甘自低头伏”中“甘”字传达主动屈服的态度,表现竹子面对风雪时的从容。“无复绿猗猗,何如在淇澳”这一句是抒发对往日竹景的怀念。“绿猗猗”形容竹子昔日青翠茂盛的样子;“何如在淇澳”以反问句式引入“淇澳”,对比当下雪后荒凉的景象。诗人借古喻今,表达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关键词“无复”突显失落感,增强了诗作的抒情深度。“寒林尽白封,奚第琅玕独”这一句是描写雪覆山林的画面。“白封”形象地表现雪覆盖一切;“奚第琅玕独”中“奚第”为何、“琅玕”比喻竹子,用疑问句式强调竹子在雪中独存的特殊性。诗人以对比手法突出竹子的珍贵和坚韧,体现对生命力的赞颂。“寒梅也不禁,何只君瑟缩”这一句是通过对比突出竹子的处境。“寒梅”通常象征耐寒,但“不禁”点明雪的极端严酷;“何只君瑟缩”中“瑟缩”形容蜷缩状,反问句式将竹子与寒梅并列,强调其瑟缩的无奈。诗人以梅衬竹,凸显风雪的无情,并暗示竹子的谦卑品质。“读书小窗前,不见青矗矗”这一句是转向诗人自身视角。“读书小窗前”描绘文人生活场景;“不见青矗矗”中“青矗矗”形容竹子青翠挺拔的样子,“不见”传达视线受阻的失落。诗人通过个人体验,将外在雪景与内心情感连接,关键词“青矗矗”的缺失强化了环境的寂寥,表现对自然美景的渴望。“搦管坐空斋,不听声谡谡”这一句是渲染孤寂氛围。“搦管”(握笔)表现诗人写作状态;“不听声谡谡”中“谡谡”模拟竹子摇曳或风声,“不听”强调寂静的压抑感。诗人以听觉缺失的手法,衬托书斋的空旷和雪后的死寂,体现对往日生机的怀念。“缅怀文典可,佳画添几幅”这一句是结尾的寄托与升华。“缅怀文典”回忆文学经典,“可”或为“何”之误,表达感慨;“佳画添几幅”以绘画作结,暗示通过艺术再现雪竹美景。诗人借“文典”和“画”转移情感,将现实的凄凉升华为精神慰藉。
上一篇:清·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
下一篇:清·曹雪芹《智通寺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