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昨出庐山西":我昨日刚从庐山西边出发,
"藤竹苍苍阴虎溪":藤竹苍翠遮蔽了虎溪。
"东林钟声晚出寺":东林寺的钟声在傍晚传来,
"高岩木叶秋平溪":高处的岩壁与秋叶倒映溪中。
# 岩:一作崖。
"白云万叠倏然合":白云层层忽然合拢,
"窈眇回听清猿啼":幽深中传来清脆的猿啼声。
"洪州三月忆惝惚":洪州三月的记忆仍觉恍惚,
"径驾归艇轻于鹥":归舟轻快如飞鸟掠过水面。
# 鹥:一作翳。
"宫亭湖东日初出":宫亭湖东的朝阳初升,
"岚彩欲见一片青":山间雾气隐约透出一片青色。
"烟迷沧州淼漭万余里":烟霭笼罩着浩渺的沧洲,
"岩风忽落闻天鸡":山风骤起时听见天鸡啼鸣。
"屏风叠开张":屏风般的山峦展开,
"浸入青颇黎":仿佛浸入青色琉璃。
# 浸入青颇黎:一作浸入颇黎。
"沧海贯石梁":沧海穿过石桥,
"白日挂丹梯":白日悬挂在丹色石阶。
"松杉上接瀑布落":松杉高耸承接瀑布飞落,
"藤萝下拂云光低":藤萝低垂轻拂流动的云影。
"须臾湖波兴":片刻间湖面涌起波涛,
"日晦风凄凄":天色渐暗风声萧瑟。
"岧峣香炉峰":高耸的香炉峰
# 岧峣香炉峰:一作香炉峰。
"摇曳同菰稗":在风中摇曳如水中菰草。
"舟行望远势还出":行舟远望山势愈发突兀,
"矫如踏云浮动之苍霓":轻盈如踏云而行的苍色虹霓。
"山摇海荡不知处":山峦起伏如海涛翻涌难辨方位,
"想见枕石醉卧人如泥":恍惚间仿佛看见醉卧石上的凡人。
"晚泊湖心照南斗":夜晚停泊湖心映照南斗星,
"仰视正与石门齐":抬头仰望正与石门峰齐平。
"莫言灵境近咫尺":莫说仙境近在咫尺,
"帆樯倏过难攀跻":船帆转瞬已过难以攀登。
"将游天地之一气":想要遨游天地间的气息,
"庐山从我到处如提携":庐山仿佛与我同行,处处相随。
清代文学家、学者
姚鼐(1732~1815),清代文学家、学者。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又以“惜抱”为号,世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属安徽)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姚鼐少尤以古文名世,为桐城派“三祖”之一。其论文倡义理、考据、辞章合一,并倡阳刚、阴柔之说,以区分文章风格。诗作涉及咏史、怀古、感怀、赠答、题画、山水、田园等方面,且众体兼备,五古高雅,七古华贵,七律工力甚深,兼盛唐、苏东坡之胜,五律偏向王维、孟浩然一派。主要作品有《述庵文钞序》》《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过天门山》等。著有《惜抱轩全集》《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等。
1. 分段赏析
“我行昨出庐山西,藤竹苍苍阴虎溪。”此句以行踪开篇,点明庐山西麓的地理方位。“藤竹苍苍”以色彩与形态勾勒出竹林藤蔓的茂密幽深,“阴虎溪”则通过“阴”字暗示溪谷的阴凉湿润,整体画面清冷而富有生机,为全诗奠定隐逸基调。“东林钟声晚出寺,高岩木叶秋平溪。”此句“东林钟声”以听觉意象打破视觉静谧,“高岩木叶”点明秋季时令,“秋平溪”以平静溪面反衬山岩的峻拔,视听结合间暗含萧瑟秋意与孤高禅意。“白云万叠倏然合,窈眇回听清猿啼。”此句“白云万叠”以夸张手法展现云海翻涌的壮阔,“倏然合”突显瞬息万变的动态;“窈眇”形容猿啼的幽远清越,听觉与视觉的云海形成虚实对照,渲染出空灵缥缈的仙境氛围。“洪州三月忆惝愡,径驾归艇轻于鹥。”此句由实景转入回忆,“忆惝愡”流露对往昔的朦胧追念;“归艇轻于鹥”以白鹥(水鸟)为喻,极言舟行之轻盈迅捷,暗含挣脱尘俗、归隐自然的欣然心境。“宫亭湖东日初出,岚彩欲见一片青。”此句描绘湖东日出之景,“日初出”与“一片青”以极简笔触勾勒朝霞初染的渐变过程,“岚彩”既指山间雾气,亦暗含色彩流动之美,展现自然光色的微妙变化。“烟迷沧洲淼漭万馀里,岩风忽落闻天鸡。”此句“烟迷沧洲”写“沧洲”浩渺,“淼漭”强化苍茫感;“岩风忽落”与“天鸡啼鸣”写听觉变化,打破迷蒙意境。“屏风叠开张,浸入青颇黎。”此句“屏风叠”以屏风喻层峦叠嶂,“开张”赋予山势舒展的动态;“青颇黎”(青色玻璃)以晶莹质感形容山色澄澈,比喻新奇且契合庐山云雾缭绕的实景特征。“沧海贯石梁,白日挂丹梯。”此句想象奇崛,“沧海贯石梁”将瀑布比作贯穿沧海的石桥,“白日挂丹梯”以丹砂色阶梯喻阳光映照的石阶,虚实交织中凸显庐山险峻与神话色彩。“松杉上接瀑布落,藤萝下拂云光低。”此句松杉与瀑布自上而下形成壮阔水势,藤萝与云光自下而上营造低垂柔美,刚柔并济间展现自然生态的丰富层次。“须臾湖波兴,日晦风凄凄。”此句笔锋陡转,以“须臾”强调天气骤变,“湖波兴”与“日晦”形成明暗对比,“风凄凄”以触觉强化萧瑟氛围,暗示自然伟力与人生无常的哲思。“岧峣香炉峰,摇曳同菰稗。”此句“岧峣”状香炉峰高峻,“摇曳”拟人化描写其与水中菰稗(茭白)共舞,刚柔对比间消解山峰的威严,赋予自然物象灵动谐趣。“舟行望远势还出,矫如踏云浮动之苍霓。”此句转换视角,“势还出”展现舟行水面的气势;“苍霓”喻云霞如霓虹般绚丽轻盈,比喻兼具色彩与形态之美,强化超然物外的游仙意趣。“山摇海荡不知处,想见枕石醉卧人如泥。”此句“山摇海荡”以夸张写山海动荡的混沌感,“枕石醉卧”化用隐士典故,以“人如泥”的俚俗比喻消解崇高,暗含对自由洒脱境界的向往。“晚泊湖心照南斗,仰视正与石门齐。”此句描写夜景,星斗低垂与石门高耸形成线,“照”与“仰视”突显庐山作为天地纽带的神秘属性。“莫言灵境近咫尺,帆樯倏过难攀跻。”此句哲理升华,“灵境咫尺”与“难攀跻”形成悖论,暗喻精神境界的不可企及;“帆樯倏过”以舟行疾如飞影,强化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对比。“将游天地之一气,庐山从我到处如提携。”此句收束全篇,以“天地一气”的道家宇宙观统摄全诗,“庐山提携”将主客体关系倒置,体现了物我交融,诗歌雄健洒脱阳刚。
上一篇:清·宋琬《渡黄河(其一)》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清平乐·风鬟雨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