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声里夕阳西":在鹧鸪一声声的啼鸣里,夕阳已经悄悄地向西垂落,
# 鹧鸪:鸟名,其鸣声凄切,如言“行不得也哥哥”,古代文中因常用它作为劝阻出行的象征。
"陌上征人首尽低":听到这一声声的哀鸣,全都黯然神伤低下头来。
# 征人:出门旅行的人。,陌:田间道路。
"遍地关山行不得":黄昏夕阳,征人奔走于道路上,
# 关山:泛指关隘山川。古乐府《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为谁辛苦尽情啼":一声声的鹧鸪悲啼勾起乡愁无限?
# 为谁辛苦尽情啼:行不得意,人所同知,此更翻进一层,便觉百端交集。
清代词人、戏曲家
尤侗(1618~1704),清代词人、戏曲家。字同人、展成等,号艮斋、西堂老人,籍贯江苏长洲(今苏州)。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三年告归。其词早期自然生新,娇媚秾丽;中期则多风流哀怨之词;晚年居家与词人唱和,词风转于轻浅。尤侗曲名尤著,传奇、杂剧兼擅。其论曲主性情,倡本色,重声律。主要作品有词《摸鱼儿·春怨》,传奇《钧天乐》,杂剧《读离骚》《吊琵琶》《桃花源》等。著有《西堂全集》。
1. 写作手法
反问:“为谁辛苦尽情啼”,诗人以反问的形式,表面是在问鹧鸪为了谁而如此辛苦地啼叫,实则是借鹧鸪的辛苦啼鸣,引发读者对征人漂泊无依、辛苦奔波命运的思考,强化了对征人悲惨境遇的同情,也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与感染力。起兴:“鹧鸪声里夕阳西”起笔,借鹧鸪啼鸣、夕阳西沉之景,先声夺势渲染氛围,引出下文征人因闻声见景而“首尽低”的羁旅愁绪,以自然之景触发情感,为全诗奠定惆怅基调。情景交融:“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以“关山”之景的险阻,衬征人羁旅的艰难,鹧鸪啼声似也满含凄苦,景与情相互渗透,将天涯漂泊的哀伤、前路迷茫的怅惘,借声色画面交融呈现。
2. 分段赏析
“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从意象运用方面,“鹧鸪声”和“夕阳西下”都是极具感染力的意象。鹧鸪的啼叫在古典诗词中常与哀怨、愁苦相连,它“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仿佛是对征人前行的劝阻,带着深深的凄苦意味。而夕阳西下,意味着一天即将结束,暮色渐浓,给人一种时光流逝、前路未卜的落寞之感。这两个意象叠加在一起,构建出一种压抑、悲凉的氛围。“陌上征人首尽低”中,“首尽低”这一动作描写极为生动。征人在漫长的旅途奔波后,本身就身心俱疲,此时又听闻鹧鸪那好似哀劝的啼声,在这样的暮晚情境下,不由自主地低下头。这一动作,不仅展现出他们身体上的疲惫,更深刻地体现出其内心被旅途愁苦填满的无奈与悲苦。从语言特色来看,“首尽低”三字简洁却有力,高度凝练地将征人的神态与心境呈现出来。在情感表达上,此句是典型的景中含情。通过对鹧鸪啼声和夕阳西下之景的描绘,以及对征人动作的刻画,自然地渲染出一种愁闷怅惘的氛围,为后文中情感的进一步深化与转变做好了铺垫。“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此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为谁辛苦尽情啼?”这种反问的语气,强烈而直接,有力地强化了情感的表达,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在内容主题上,诗歌实现了一个重要的跨越,从单纯对旅途艰难的感慨,上升到对整个世途险恶的深刻喟叹。“遍地关山行不得”,这里将世途比作处处是关隘险阻的“遍地关山”,深刻地揭示出在清王朝统治下,百姓面临着诸多难以逾越的艰难困境。社会环境犹如布满荆棘的道路,无论人们如何努力前行,都充满了阻碍与危险,含蓄地反映出当时政治黑暗、百姓生活艰难的现实。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它让诗歌的立意更加深刻,不再局限于个人旅途的遭遇,而是拓展到对整个社会状况的批判与反思。在结构层面,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将前文旅途的愁绪巧妙地过渡到对世途的喟叹,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情感层次也更加清晰分明,从个人的小愁绪上升到对社会大环境的忧思。
上一篇:清·朱彝尊《捣练子·烟袅袅》
下一篇:清·龚自珍《又忏心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