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ēi
·
·
yuè
nán
táng
shuǐ
mǎn

朝代:清作者:毛奇龄浏览量:2
yuè
nán
táng
shuǐ
mǎn
chuī
duàn
fēng
xiǎo
niáng
tíng
zhào
zhuó
xiān
zhǐ
shuǐ
jiàn
huā
hóng

译文

仲夏五月,江南水乡,清清的池塘涨满了水,风把水面吹得泛起涟漪,这风带着鲤鱼的气息。年轻的姑娘停下船桨清洗纤细的手指,水面之下,能看见红色的花朵。

逐句剖析

"五月南塘水满":仲夏五月,江南水乡,清清的池塘涨满了水,

"吹断":风把水面吹得泛起涟漪,

"鲤鱼风":这风带着鲤鱼的气息。

# 鲤鱼风:九月之风。

"小娘停棹濯纤指":年轻的姑娘停下船桨清洗纤细的手指,

# 濯:洗涤。,棹:船桨。

"水底":水面之下,

"见花红":能看见红色的花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荷叶杯·五月南塘水满》是清代毛奇龄创作的一首词。前三句开篇点明时间和地点,“五月”点明时节为夏季,“南塘”点明地点。“水满”描绘出池塘水位上涨的景象,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吹断,鲤鱼风”,“吹断”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力度,“鲤鱼风”点明是带有夏日气息的风,营造出一种清新、灵动的氛围。后三句描绘了一位少女的形象。“小娘”即少女,“停棹”写出少女停下船桨的动作,“濯纤指”则细腻地刻画了少女清洗纤细手指的姿态,展现出少女的娇柔与娴静。“水底,见花红”,通过少女的视角,看到水底红色的花朵,增添了画面的色彩感和美感,使整个场景更加生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学者、诗人

毛奇龄(1623~1713?),清代学者、诗人。原名毛甡,字大可、齐于等,号初晴、秋晴、河右等,又以郡望称西河,浙江萧山人。明末诸生,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毛奇龄与毛先舒、毛际可并称“浙中三毛”。其长于经学与音韵学,所撰《四书改错》,对朱熹的《四书集注》有所抨击。毛奇龄兼工诗词,精音律,能吹箫度曲。其诗学唐人,但能自成一格;词旨精深,词体温丽,细腻柔弱。其文纵横恣肆,以论辩见长。所著《西河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共四百余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描绘水乡风光与少女情态的词。描绘了五月南塘水满的景象,微风吹过,鲤鱼在水中穿梭。小娘停下船桨,伸出纤细的手指在水中清洗,不经意间看到水底的花红。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活泼的氛围,既展现了南塘优美的水乡景色,又刻画了小娘天真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这一美好画面的喜爱之情。

2. 分段赏析

“五月南塘水满,吹断,鲤鱼风”此句开篇营造出一种清新、灵动的氛围。“五月”点明时节,给人一种夏日来临的感觉。“南塘”点明地点,让读者联想到江南水乡的景色。“水满”描绘出池塘水位上涨的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吹断,鲤鱼风”,“吹断”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力度,仿佛风将水面吹得泛起涟漪。“鲤鱼风”点明是带有夏日气息的风,使读者感受到夏日的清新与惬意,为全词奠定了轻松、愉悦的基调。“小娘停棹濯纤指,水底,见花红”此句描绘了一位少女的形象,展现出生活的美好与宁静。“小娘”即少女,给人一种青春、娇美的感觉。“停棹”写出少女停下船桨的动作,仿佛时间都为这美丽的一刻停留。“濯纤指”细腻地刻画了少女清洗纤细手指的姿态,展现出少女的娇柔与娴静。“水底,见花红”,通过少女的视角,看到水底红色的花朵,增添了画面的色彩感和美感。红色的花朵在水底摇曳生姿,与少女的形象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使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诗意。

3. 作品点评

这首词作语言简洁凝练,却蕴含着悠长韵味。在古典诗词的意象体系中,鲤鱼常与书信传递紧密相连。唐代元稹的《贻蜀张校书元夫》中“劝君便是酬君爱,莫比寻常赠鲤鱼”,此处“鲤鱼”代指书信;而在《苍溪县寄扬州兄弟》的“凭仗鲤鱼将远信,雁回时节到扬州”里,“鲤鱼”则指传递消息的信使。由此可知,“不见鲤鱼”往往暗喻音信断绝。这也便能解释,词中的少女为何独自泛舟于鲤鱼游弋的池塘——长久未收到意中人的消息,满心牵挂驱使她前来,或许她也在心底盼望着如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所写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能等来期盼已久的书信。如此一来,她停船洗手的举动,与其看作单纯的行为,不如理解为情窦初开的少女在相思无着时,下意识的情绪外化,这或许更贴合词人想要传达的深层意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杜濬《楼雨》

下一篇:清·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