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柳花天":与您分手时,正是柳花飘飞的时节,
# 柳花天:即暮春,杨柳飞花时节。
"雪向晴窗飘落":雪花向着明亮的窗户飘落。
# 雪:指柳絮,中国古代诗词中柳是作为惜别送行的象征物。晋时才女谢道韫咏雪,有“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句,此处是反用。
"转眼葵肌初绣":转眼间,葵花初放如绣,
# 葵肌:指葵花。
"又红欹栏角":红花又斜倚在栏杆角边。
# 红欹栏角:指栏角的花开得正盛。
"别来世事一番新":分别以来,世间的事情都焕然一新,
"只吾徒犹昨":只有我们这些人还和往昔一样。
# 吾徒:我辈,我们。
"话到英雄失路":当谈到英雄失意的时候,
# 失路:此处比喻不得志
"忽凉风索索":忽然间凉风瑟瑟吹来。
# 索索:风声。
"夏日":夏日里,
"史蘧庵先生招饮":史蘧庵先生邀请我去饮酒,
# 史蘧庵:指史可程,字赤豹,号蘧庵,河南祥符人,明末忠臣史可法同祖弟。1643年(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曾降闯、降清,为贰臣。清兵定江南后,可程未出仕,长期寓居南京、宜兴,陈维崧与之交接甚密,集中唱和作品颇多。康熙中叶乃卒。 吴阊:即苏州。苏州为春秋时吴国都会,有阊门,故称。
"即用先生《喜余归自吴阊》过访原韵":就用先生《喜余归自吴阊》这首诗用过的的韵脚来创作。
# 吴阊:即苏州。苏州为春秋时吴国都会,有阊门,故称。
清代词人、骈文作家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其父陈贞慧为“明末四公子”之一。陈维崧幼时便有文名,明亡后,科举不第。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纂《明史》。陈维崧才力富健,诗文兼擅,尤以词与骈文成就最高。词学苏、辛,风格豪放,为阳羡词派领袖。其所作词一千六百余首,为历代词人之冠,与朱彝尊、顾贞观并称为“词家三绝”。其骈文气脉雄厚,风骨浑成,与吴绮同称名家。著有《湖海楼全集》。今人有点校本《陈维崧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抒怀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以及将世事变迁与自身境遇对比,抒发了作者“英雄失路”的悲慨,反映了改朝换代背景下,包括自己和史蘧庵在内的潦倒才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普遍心境。
2. 写作手法
铺垫:“分手柳花天,雪向晴窗飘落”描绘离别场景,营造清冷氛围,为后文时光变迁的感慨埋下伏笔;上片对春景到夏景的描写,暗示时光流逝,又为下片抒发世事变迁、怀才不遇之情做好铺垫,使情感抒发自然流畅。寓情于景:上片“分手柳花天,雪向晴窗飘落。转眼葵肌初绣,又红欹栏角”,描写分别时柳花如雪飘落,转眼夏日葵花初放、红花斜欹栏角之景,借景传达出惜别之情与时光流逝之感。下片“话到英雄失路,忽凉风索索”,谈到英雄失意时,陡然出现凉风索索之景,将内心的悲愤凄凉融入其中,景与情紧密相连,使情感表达深沉蕴藉。借物抒情:“分手柳花天”,作者借柳花这一事物来抒发情感。柳花在古人诗词中常与离别相关联,这里作者在与史蘧庵分别时描写柳花漫天的景象,借柳花表达出内心的不舍与离别的愁绪。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描绘了从春到夏的自然景致。开篇“分手柳花天”两句,追忆作者与史蘧庵分别时的场景。这两句并非单纯描绘春日柳花飘飞的自然之景,而是借柳花来寄托离别之情。“转眼葵肌初绣”两句,画面从春日切换至夏日。“葵肌初绣”生动描绘出初放的向日葵,好似精心绣制的艳丽花朵。自分别到归来,时光飞逝,季节更替,春光不再,夏日已至,向日葵纷纷绽放,庭院栏杆转角处,红花也正热烈盛开。上片侧重于写景,却未直接表露作者的真实情感,为下片的抒情埋下伏笔。下片则倾诉了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笔锋一转,由时间的流转写到世事的变化。换头处“别来世事一番新,只吾徒犹昨”两句抒情表意,“吾徒犹昨”表明作者与史可程等人依旧保持着往昔的状态。他们皆历经社会的巨大变革,有着相似的失意身世。特别是陈维崧入清之后,长久不得志,四处奔波,饱尝漂泊之苦,他在《贺新郎》中曾感慨“自古道,才人无命”。因而此处“只吾徒犹昨”一句,含蓄地饱含着怀才不遇的愤懑,只是表达委婉,未直白倾诉。
# 其年诸短调,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是何神勇!如《好事近》云:“别来世事一番新······”平叙中峰峦忽起,力量最雄。
清文学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
# 平叙中波澜自生,是为真力量。
清文学家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四
上一篇:清·袁枚《消夏诗》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南歌子·古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