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éi
huā

朝代:清作者:张问陶浏览量:3
xiāng
xuě
méng
méng
yuè
yǐng
cán
bào
qín
shēn
xiàng
shuí
tán
xián
zhōng
pǐn
rén
jué
dàn
chù
féng
shí
nán
dào
hái
néng
liú
yùn
yǒu
qíng
rěn
xiào
suān
hán
tiān
shēng
xún
cháng
chūn
huā
kàn

译文

梅花如香雪般朦胧,残缺的月影映照,深夜怀抱古琴,这琴音该向何人弹奏呢。在清闲中修养品格,却无人察觉它的存在,在淡泊中遭遇赏识,从古至今都如此艰难。即便凋零至死,仍能留存清雅的气韵。若有真情,怎忍心嘲笑它的清寒孤独。天生就不同于普通花卉的品格,千万别把它和春天的俗花同等看待。

逐句剖析

"香雪蒙蒙月影残":梅花如香雪般朦胧,残缺的月影映照,

# 残:一作“团”。

"抱琴深夜向谁弹":深夜怀抱古琴,这琴音该向何人弹奏呢。

"闲中立品无人觉":在清闲中修养品格,却无人察觉它的存在,

"淡处逢时自古难":在淡泊中遭遇赏识,从古至今都如此艰难。

"到死还能留气韵":即便凋零至死,仍能留存清雅的气韵。

"有情何忍笑酸寒":若有真情,怎忍心嘲笑它的清寒孤独。

"天生不合寻常格":天生就不同于普通花卉的品格,

"莫与春花一例看":千万别把它和春天的俗花同等看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梅花》是清代诗人张问陶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首联以“香雪蒙蒙”“月影团团”勾勒出梅花在朦胧月夜下的清雅姿态,“抱琴深夜”的意象暗含其孤高自赏、无人理解的处境;颔联“闲中立品”“淡处逢时”直言梅花于淡泊中坚守品格,道出世所难逢的孤独与坚守;颈联“到死留气韵”彰显梅花至死不渝的坚韧气韵,“有情何忍笑酸寒”则以反问回应世俗的轻视,饱含对其执着精神的礼赞;尾联“天生不合寻常格”直接点明梅花天生异于常花的独特风骨,呼吁莫将其与春花等同看待。全诗以细腻笔触刻画梅花的外在形态与内在品格,借梅自喻,既展现了梅花高洁孤傲、淡泊坚韧的独特气质,又寄寓了诗人对不随流俗、坚守本心精神境界的追求,语言凝练含蓄,意象丰富深远,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诗人,“性灵派三大家”之一

张问陶(1764~1814),清代诗人。字仲冶,号船山、蜀山老猿、药庵退守。遂宁(今属四川)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吏部郎中等职。后出任山东莱州知府,辞官后寓居苏州虎邱山塘。张问陶一生致力于诗书画创作,被誉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与袁枚、赵翼并称为清代“性灵派三大家”。他写诗、论诗都主张真性情、有个性,反对刻意新巧、模宋规唐。其纪游、写景、题画之作成就较突出,后期诗歌关心时务、民生,超越了以往性灵派诗人只表现个人才情、抒写一己悲欢之褊狭,得老杜沉郁顿挫之风。《晚晴簃诗话》称其诗“空灵沉郁,独辟奇境”。著有《船山诗草》《船山诗草补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香雪蒙蒙月影残,抱琴深夜向谁弹”以通感与象征手法构建诗境。“香雪”二字突破感官界限将梅花的洁白(视觉)与冷香(嗅觉)交织为“蒙蒙”的朦胧意境配合“月影团团”的圆融月光在动静相生中勾勒出梅花在月夜下的清雅轮廓。此景并非单纯写景而是以“抱琴深夜”的文人意象赋予梅花以精神品格——古琴在传统文化中是高洁情志的象征如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超然此处“向谁弹”的设问实则暗喻梅花(及诗人)的孤高自守:其美其志如琴音袅袅却无人倾听在静谧中见出遗世独立的孤独感。这种“以景托情、以物喻心”的手法既奠定了梅花“不媚世俗”的形象基调又为全诗笼罩一层幽微而深沉的情感氛围。颔联“闲中立品无人觉,淡处逢时自古难”转向理性议论深化精神内涵。“闲中”“淡处”二词精准概括梅花的生存状态:它在淡泊寂静中修养品格不趋炎附势不刻意张扬故“无人觉”暗合庄子“虚室生白”的哲学——真正的高洁无需喧嚣的认同。“逢时自古难”则道出世态真相:在追名逐利的世俗中甘于淡泊者本就难遇知己此句既写梅花的处境亦隐含诗人对自身际遇的感怀。“立品”二字尤见分量将梅花从自然物象提升至“人格修炼”的层面使“闲”“淡”二字不仅是外在姿态更是内在精神的坚守。这一联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既回应首联“无人赏”的孤独又为颈联“到死留气韵”的坚韧做铺垫使咏物与言志自然过渡。颈联“到死还能留气韵,有情何忍笑酸寒”以强烈的情感张力振起全篇。“到死”二字陡转将笔触从静态的品格描写推向生命境界的终极追问:梅花即便凋零仍留存“气韵”——这里的“气韵”既指梅枝的疏影傲骨、香气不散更象征其精神品格的永恒性如文天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忠贞。“有情何忍笑”以反问句式驳斥世俗的偏见:若真有懂得“情”(真情、高情)的人又怎能嘲笑梅花的“酸寒”(清苦寒酸)?“酸寒”一词表面是世俗对梅花的误解实则反照出追慕浮华者的精神贫瘠。此联通过“生”与“死”、“气韵”与“酸寒”的对比将梅花的品格提升至超越生死的高度其“坚守”不再是消极的独善而是主动的精神对抗情感悲壮而炽烈。尾联“天生不合寻常格,莫与春花一例看”以斩截之语点明主旨形成情感高潮。“天生”二字强调梅花的品格并非后天造作而是与生俱来的本质“不合寻常格”既是自豪的宣言亦暗含“不合时宜”的孤独——它拒绝迎合世俗审美(如春花的艳丽热闹)坚守自身的清冷格调。“莫与春花一例看”以对比收束“春花”象征世俗中趋时媚俗的存在它们虽得一时热闹却缺乏梅花的坚韧与永恒;而梅花的“独特”正在于它不随季节流转、不逐世人好恶的“不合群”。这一句既是对梅花的礼赞更是诗人的自我期许:在浑浊世风中保持“不为例看”的清醒与勇气将咏物诗的主题从单纯的品格描写升华为对人类精神境界的终极追问——如何在世俗中坚守本真成为“不合寻常”的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朱彝尊《来青轩》

下一篇:清·张问陶《瞿塘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