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清作者:李鸿章浏览量:3
zhěn
hán
dān
mèng
xǐng
chí
péng
yíng
suī
yuǎn
rén
chū
shān
zhì
zài
dēng
áo
dǐng
shēn
cái
fèng
chí
shī
jiǔ
wèi
chú
míng
shì
gōng
qīng
chēng
shào
nián
shí
jīn
xún
cháng
shì
zǒng
yào
shēng
lái
mìng

译文

像在邯郸做了一场美梦,醒来时已经很晚,蓬莱仙境虽然遥远,但始终系着我的思念。出山的志向是要登上科举榜首,什么时候才能进入朝廷中枢。诗酒的爱好还保留着名士的习性,要谋取公卿之位必须趁着年轻的时候。获取功名利禄是平常的事,关键总要有生来就适宜的福分。

逐句剖析

"一枕邯郸梦醒迟":像在邯郸做了一场美梦,醒来时已经很晚,

# 邯郸梦:典出唐人沈既济小说《枕中记》。卢生于邯郸途中遇道士吕翁,枕吕翁所赐之枕而入枕中,得荣华富贵,醒而后知梦。诗所谓“醒迟”,常解则为未醒,言仍碌碌于建功树名;然人世本如梦,李公乃积极入世者,故李公所言之“醒迟”当别作它解,谓享用荣华富贵久永也。

"蓬瀛虽远系人思":蓬莱仙境虽然遥远,但始终系着我的思念。

# 系人思:谓牵挂己之慕思。,蓬瀛:蓬莱、瀛洲,传说中之仙山,借喻殊荣殊遇也。

"出山志在登鳌顶":出山的志向是要登上科举榜首,

# 登鳌顶:既可解为独占鼇头,中状元,亦可解为立鼇头,入翰林。盖科举时状元及第,则立于镌刻有巨鼇的殿阶石上迎殿试榜;而翰林院学士立于镌刻有巨鼇的殿阶石上朝见皇帝亦典制。

"何日身才入凤池":什么时候才能进入朝廷中枢。

# 凤池:即凤凰池,既用为中书省美称,亦用喻宰相之职。句谓己既已入世,则应立志功名,中状元,入翰林。至如入中书,为宰辅以“何时”发问者,亦自信此自有日也。

"诗酒未除名士习":诗酒的爱好还保留着名士的习性,

# 诗酒未除名士习:颈联谓己喜诗嗜酒之名士习俗未改,用喻祥瑞。《汉书·王褒传》载上闻“益州有金马、碧鸡之宝,可祭祀致也,宣帝使褒往祀焉”。句谓生有此福,祥瑞自临,作者本人宜如此也。

"公卿须称少年时":要谋取公卿之位必须趁着年轻的时候。

"碧鸡金马寻常事":获取功名利禄是平常的事,

"总要生来福命宜":关键总要有生来就适宜的福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入都(其七)》是晚清李鸿章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其组诗作品《入都》中的第七首。全诗借“邯郸梦”典故暗喻人生困顿与理想追求的交织,前两联直言渴望建功立业,却叹时运未济,后两联坦承仍存名士风雅,又强调把握机遇与天命机缘的辩证关系。诗歌在工整对仗中流露仕宦生涯的复杂心态,既有传统士大夫的功名意识,亦隐现晚清重臣对个人际遇与时代洪流的微妙认知,语言质朴无华,情感节制内敛。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时年21岁的李鸿章入选优贡。遵照父亲李文安的嘱咐,他从安徽老家启程赶赴京城,准备参加次年的顺天乡试。在入京途中,李鸿章创作了《入都》诗,共计十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述志抒怀诗。全诗以仕途抱负与文人习气的矛盾为脉络,既抒发了晚清士大夫建功立业的渴望,又有对人生境遇的深刻理解,体现了晚清时期士大夫在仕途上的复杂心态。

2. 分段赏析

“一枕邯郸梦醒迟,蓬瀛虽远系人思”:首联开篇用“邯郸梦”的典故,暗示过去的经历如同一场梦,而自己从梦中醒来,意识到时光已逝。“蓬瀛虽远系人思”中的“蓬瀛”指代朝廷,表明尽管朝廷距离遥远,但一直吸引着诗人,这种思念体现了诗人对仕途的向往。“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颔联直抒胸臆,“出山志在登鳌顶”表达了诗人想要离开隐居之地(出山),通过科举考试(登鳌顶)获取功名的志向。“何日身才入凤池”则进一步表达了对进入朝廷中枢(凤池)的渴望,同时“何日”一词也透露出诗人的无奈与迷茫,不知何时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诗酒未除名士习,公卿须趁少年时”:颈联中,诗人首先承认自己还保留着名士的习性,“诗酒未除”体现了诗人对文学艺术和自由生活的热爱。“公卿须趁少年时”则是一种自我警醒,意识到要趁着年少时光去追求公卿之位,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两句诗既展现了诗人的名士情怀,又体现了他的进取精神。“碧鸡金马寻常事,总要生来福分宜”:尾联中,“碧鸡金马”代指富贵荣耀之事,诗人认为这些富贵之事是平常的,但需要有生来就合适的福分才能拥有。这种对富贵的看法,体现了诗人的豁达与超脱,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乃是李鸿章抒发志向之作。从诗中能深切感受到,他满怀坚定信念,笃信上天会在暗中予以襄助,仕途之路定会顺遂如意,自己必将如大鹏展翅,沿着扶摇直上的青云之路,迈向辉煌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江湜《湖楼早起二首》

下一篇:清·峻德《望潼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