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dēng
téng
wáng

朝代:清作者:彭孙遹浏览量:2
féng
qiū
shāng
jiāng
tiān
yān
jǐng
zhèng
cāng
liáng
rán
shēng
qiū
shuǐ
zhōng
hán
cháo
sòng
yáng
gāo
shì
huí
tíng
cǎo
绿
méi
xiān
lǐng
yún
huāng
lín
fēng
jiàn
nán
lái
yàn
shū
zhá
yóu
zhāng

译文

在异乡的路上遇到秋天,思绪容易感伤,江边的天空和烟雾笼罩的景色正显得苍凉。远处的水边依然生出秋天的江水,自古以来寒冷的潮水送走夕阳。高士的亭子边草绿了几回,梅仙离去后山岭的云彩已荒凉。迎着风看不见南飞的大雁,书信又怎能送到豫章。

逐句剖析

"客路逢秋思易伤":在异乡的路上遇到秋天,思绪容易感伤,

"江天烟景正苍凉":江边的天空和烟雾笼罩的景色正显得苍凉。

"依然极浦生秋水":远处的水边依然生出秋天的江水,

# 依然极浦生秋水:“依然”二句:化用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等句,说明古今景物不变。极浦,远处水滨。

"终古寒潮送夕阳":自古以来寒冷的潮水送走夕阳。

# 终古:终古,永久。

"高士几回亭草绿":高士的亭子边草绿了几回,

# 高士几回亭草绿:“高士”二句:咏当地史迹。高士,指东汉时南昌人徐稚,字孺子,为太守陈蕃所敬重。高士亭,指孺子亭,在南旱的东湖,几回庭草绿,言历时已久。梅仙,汉代梅福,为南昌尉。王莽专政,他弃官变姓名,为吴门卒,不知所终,人传其为仙。《后汉书》有传。

"梅仙一去岭云荒":梅仙离去后山岭的云彩已荒凉。

# 岭云荒:言遗迹荒杳。

"临风不见南来雁":迎着风看不见南飞的大雁,

# 临风不见南来雁:“临风”二句:写盼望得到北方亲友的书信。

"书札何由达豫章":书信又怎能送到豫章。

# 豫章:汉高祖置豫章郡,郡治在南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日登滕王阁》是清代诗人彭孙遹创作的七言律诗,写于他在秋日登临江西南昌滕王阁之时。诗中将秋日江景描绘、怀古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思念结合在一起。彭孙遹是清初官员和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擅长写工整和谐的律诗。诗以“客路逢秋”开始,描绘了江畔开阔苍茫的秋色,并化用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句子,营造出古今相连的感受。诗中提及东汉徐稚、汉代梅福等历史人物的遗迹,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与世事变化的感叹。尾联中“临风不见南来雁”表达了对北方亲友的思念,其借用典故自然妥帖。整首诗结构工整,通过写景抒情,体现了清初文人登临诗的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诗人

彭孙遹(1631~1700),清代诗人。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海盐(今属浙江)人。顺治进士,康熙时举博学鸿词,官至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彭孙遹与王士祯齐名,并称“彭王”。他存诗多为应酬、纪游、抒情、咏物之作。其七律绝少用典,多用叙述性内容和描述性意象,以移情、烘托、象征手法,营造韵味悠长的境界,语言清秀流利。其词亦著名,王士祯称他为“近今词人第一”。《沂州道中见流民作》《生查子·旅夜》等均著名。著有《松桂堂全集》《延露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起兴:“客路逢秋思易伤,江天烟景正苍凉”,诗人以“客路逢秋”作为全诗的起兴之笔,先点明自己漂泊异乡(“客路”)的处境,再以“秋”引发伤感基调,继而描绘“江天烟景”的苍凉之景。化用:“依然极浦生秋水,终古寒潮送夕阳”化用王勃《滕王阁序》。王勃原句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以壮阔之景写滕王阁的雄浑气象;而本诗中,诗人化用“秋水”意象,将“长天”的开阔转化为“极浦”的苍茫、“寒潮”的肃杀,以“生秋水”“送夕阳”描绘秋日江水的萧瑟与时光流逝的苍凉,既保留了原意,又赋予了秋日特有的凄清意境。

2. 分段赏析

“客路逢秋思易伤,江天烟景正苍凉”两句点明诗人身处旅途,在秋日登上滕王阁的情境。“客路”直接表明诗人漂泊在外,“逢秋”“易伤”则展现出秋日特有的萧瑟氛围极易引发游子内心的伤感。“江天烟景正苍凉”描绘出眼前江水、天空被烟雾笼罩,呈现出一片苍凉的景象,奠定了全诗悲伤的基调,为后文情感的抒发营造出合适的氛围。“依然极浦生秋水,终古寒潮送夕阳”两句是对滕王阁周边景色的描写。“依然”强调景色一如既往,“极浦生秋水”描绘出远处的水边生出秋水,展现出秋水浩渺的景象,给人一种悠远、苍茫之感。“终古寒潮送夕阳”则以“终古”突出时间的长久,“寒潮”添了清冷的氛围,描绘出自古以来,寒潮就伴随着夕阳西下的画面,既写出了自然景观的永恒,也暗含了时光流逝、岁月变迁之意。“高士几回亭草绿?梅仙一去岭云荒”两句运用典故,引发怀古之情。“高士”“梅仙”是历史人物,诗人在这里发出疑问,那些高士经历了多少回亭边草绿,而梅仙离去后,山岭云雾都显得荒凉寂寞。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场景的追忆,表达出对往昔贤才的缅怀,以及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深沉。“临风不见南来雁,书札何由达豫章”两句直抒胸臆,表达思乡之情。诗人在秋风中伫立,却不见南飞的大雁,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这里诗人借“不见南来雁”,表达自己无法通过书信向家乡传递消息的无奈。“何由达豫章”以问句的形式,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奈和惆怅,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康熙《菩萨顶》

下一篇:清·石涛《题画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