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ì
gǎn
shí
shǒu
èr

朝代:清作者:曾国藩浏览量:3
gāo
méi
shān
xià
shì
nóng
jiā
suì
suì
nián
nián
dòu
huá
lǎo
bǎi
yǒu
qíng
hái
tiān
táo
kāi
huā
huí
nán
guó
hóng
dòu
céng
西
fēng
yuàn
shā
zuì
shì
yuán
nán
wàng
chù
dài
děng
tíng
pàn
sān
chà

译文

高嵋山下就是我的家,年年岁岁,那里的景色都争奇斗艳、美不胜收。老家那苍劲的老柏树好似有情有义,还记挂着我,艳丽的夭桃默默无言,自顾自地绽放花朵。曾几何时,在南方的时光里,我常常思念起象征相思的红豆,也还记得秋风起时,庭院中那碧色的窗纱。故乡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地方啊,是那待等亭畔道路分岔的三叉路口。

逐句剖析

"高嵋山下是侬家":高嵋山下就是我的家,

"岁岁年年斗物华":年年岁岁,那里的景色都争奇斗艳、美不胜收。

"老柏有情还忆我":老家那苍劲的老柏树好似有情有义,还记挂着我,

"天桃无语自开花":艳丽的夭桃默默无言,自顾自地绽放花朵。

"几回南国思红豆":曾几何时,在南方的时光里,我常常思念起象征相思的红豆,

"曾记西风院碧纱":也还记得秋风起时,庭院中那碧色的窗纱。

"最是故园难忘处":故乡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地方啊,

"待等亭畔路三叉":是那待等亭畔道路分岔的三叉路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岁暮杂感十首(其二)》是清代曾国藩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这组诗围绕岁暮时节的感触展开,多抒发对故园的眷恋、往昔生活的追忆以及内心复杂的情感。以诗人故乡高嵋山为情感寄托点,描绘故园景致,回忆曾经的生活片段,表达在岁暮之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对过往岁月的缅怀。首联点明故乡,奠定思乡基调;颔联对比展现故园生机与对自己的牵挂;颈联通过回忆南国红豆、西风院纱,拓展思乡场景;尾联强调故园待等亭畔路三叉这一难忘之处,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这首诗以真挚情感、细腻笔触展现了文人在岁暮时的内心世界,其对故乡的深情描绘,具有浓厚人文情怀,体现了曾国藩在诗歌创作上的功底。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高嵋山下是侬家,岁岁年年斗物华”,“高嵋山下是侬家”,直接点明故乡所在,“侬家”即“我家”,质朴的表述流露出对故乡的亲昵之感,奠定了全诗思乡的情感基调。“岁岁年年斗物华”,“岁岁年年”强调时间的延续,“斗物华”描绘出故乡的自然景物每年都竞相展现其美好、繁华之态,展现出故乡生机勃勃的景象,也暗示着诗人对故乡景色的深刻记忆与眷恋,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颔联“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老柏有情还忆我”,运用拟人手法,将老柏赋予人的情感,说它有情且还能忆起自己,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投射,仿佛老柏是故乡思念自己的象征,体现出故乡与自己之间那种难以割舍的联系。“夭桃无语自开花”,与上句形成对比,夭桃默默绽放,不声不响,却自有其生命的活力与美好。这两句一有情一无语,一动一静,既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又进一步烘托出故乡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与向往。颈联“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院碧纱”,“几回南国思红豆”,“红豆”在传统文化中常象征相思,诗人多次在南国思念红豆,实则是借红豆这一意象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几回”强调思念的频繁。“曾记西风院碧纱”,回忆起曾经在秋风中,庭院里那绿色的窗纱,勾起对往昔生活场景的回忆,营造出一种温馨又略带惆怅的氛围。这两句通过联想和回忆,从不同角度拓展了思乡的情感维度,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细腻。尾联“最是故园难忘处,待等亭畔路三叉”,“最是故园难忘处”,直接表明以下所写是故乡最让自己难以忘怀的地方,起到强调作用。“待等亭畔路三叉”,具体指出故园难忘之处是待等亭畔那道路分岔的地方,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可能承载着诗人诸多回忆,或许是与亲友分别、相聚之所,以小见大,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推向高潮,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扈驾西山》

下一篇:清·乾隆《登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