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朝代:清作者:陈文述浏览量:3
tóng
jiàn
yín
dāng
chuāng
lěng
luó
chóng
shēng
liǎng
háng
yàn
zhī
chù
qiū
duō

译文

透过梧桐叶的缝隙,望见银河横亘天际,露气弥漫窗前,将碧绿的罗衫浸得寒凉。四面墙壁传来虫鸣唧唧,两行大雁掠过长空,不知这无边的秋意,究竟是从何处涌来的。

逐句剖析

"梧桐叶底见银河":透过梧桐叶的缝隙,望见银河横亘天际,

"露气当窗冷碧罗":露气弥漫窗前,将碧绿的罗衫浸得寒凉。

"四壁虫声两行雁":四面墙壁传来虫鸣唧唧,两行大雁掠过长空,

"不知何处得秋多":不知这无边的秋意,究竟是从何处涌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夜》是清代诗人陈文述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梧桐叶底见银河”“四壁虫声两行雁”等意象巧妙组合,营造出秋夜清冷寂寥的意境。诗人以视听结合手法,勾勒露气侵衣、虫鸣雁飞的画面,展现凉秋降临的独特感受。作为其诗风转型期作品,该诗摒弃早期西昆体的浮艳,转而呈现淡雅自然的艺术特色。末句“不知何处得秋多”以疑问收束,虚实相生间深化了秋意无处不在的审美体验,尽显古典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陈文述早年模仿李商隐西昆体,偏好华美辞藻,后受袁枚性灵说启发,诗风渐向清新自然转变。此诗创作于嘉庆年间其任江都知县时,正值诗风转向淡雅的关键阶段。诗人以衙署庭院秋夜景致为切入点,将官场生涯的孤寂心境巧妙融入自然景物描写中,于清简笔触间蕴含深致,形成“淡而有味”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秋天的七言绝句,描写了透过梧桐叶隙望见银河,露气使窗边碧罗生寒,四壁虫鸣、两行雁飞交织的秋夜景象,营造秋夜清冷寂寥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孤寂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梧桐叶底”“银河”“露气当窗”“碧罗”等静态意象勾勒出秋夜的澄澈与清寂——梧桐疏影、银河横亘是空间的静止,露气凝窗、罗衫冷寂是时间的停滞,尽显秋夜的静谧萧寒。“虫声”“两行雁”等动态意象写出了秋夜,四壁虫鸣的断续起伏,大雁掠过天际的“两行”轨迹的景象。二者相互映衬,既强化了秋夜的清冷基调,又暗喻诗人内心因秋意触发的隐秘波动。多感官描写:“梧桐叶底见银河”是从视觉层面勾勒疏桐映天河的清朗画面;而“露气当窗冷碧罗”以朦胧露气与冷寂罗衫传递秋寒质感,则是从听觉层面写;“四壁虫声”以唧唧秋虫鸣打破寂静,形成以声衬静的效果,与视觉中的“银河”“雁行”共同构成秋夜场景。

3. 分段赏析

“梧桐叶底见银河”以极具画面感的笔触切入秋夜。梧桐作为典型的秋日意象,其叶片疏朗凋零,诗人透过叶间缝隙仰望星空,既暗示秋已深浓(叶稀方见天阔),又以“叶底”与“银河”的空间对照,形成近景与远景的对比。“见”字在此不仅是物理动作,更暗含“洞见”之意——秋夜的澄明,让诗人得以穿透表象,触及时间的深邃本质。这一句奠定了全诗“以小观大”的视角基调,梧桐是人间秋色的微缩,银河则是宇宙秋光的延伸。“露气当窗冷碧罗”从视觉转向触觉,却非直白写寒。露气本无形,诗人以“当窗”二字赋予其具体方位,仿佛寒雾有质,扑面而来。“冷碧罗”的妙处在于双重通感:“冷”是触觉,“碧罗”是视觉(青碧的罗衫),二者叠加形成“可触的色彩”与“可见的温度”。更值得玩味的是“冷”的主语模糊性——是露气冷了罗衫,还是罗衫主人因寒意而觉露气冷?物我之间的界限在此消弭,外在秋寒与内心孤寂浑然一体。这种“以体感写心感”的手法,将抽象的愁绪转化为可感知的人生体验,使秋意不再是客观景物,而是渗透身心的沉浸式体验。“四壁虫声两行雁”从听觉与视觉两方面叙述。“四壁”限定空间边界(如封闭的庭院或居室),“虫声”则以点状声源打破寂静,形成“静—动—静”景象:虫鸣愈清晰,愈显环境空寂,此为以声衬静的经典手法。“两行雁”自天际掠过,给人以声音(雁鸣)与视觉(雁影)的感受“不知何处得秋多”以疑问收束,却非真求答案。前句的“虫声”“雁影”已从视听层面铺陈秋意的丰盈,转向对“秋意来源”的终极追问。“何处”指向空间维度(秋意从何而来),“多”指向时间维度(秋意为何如此浓烈),但诗人拒绝给出确定性回答,反而以模糊的“不知”回答。意在暗示秋意不在某处,而在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心之所感的全部空间,在“梧桐”“银河”“露气”“虫声”“雁影”的交织中,在“见”“冷”“听”“望”的体验里,最终汇集成不可分割的秋之整体。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动静对比凸显秋意:前两句“梧桐叶底见银河,露气当窗冷碧罗”以静态景物勾勒空间静谧,后两句“四壁虫声两行雁”以动态声响打破沉寂,最终以“不知何处得秋多”的追问收束,将具体物象升华为普遍的生命体验。这种手法突破传统秋夜诗的悲秋窠臼,既非单纯借景伤怀,亦非局限于闺阁愁思,而是在动静交织中构建时空的对话。与元代盍西村《莲塘雨声》相比,展现出了秋意书写的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纪映钟《兵至》

下一篇:清·宋湘《说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