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mén
·
·
yuè
wàng
shàng
hòu
zuō

朝代:清作者:厉鹗浏览量:3
píng
huà
kǎn
qiū
nóng
rén
dàn
shuǐ
cán
xiá
míng
rǎn
rǎn
xiǎo
shān
sān
diǎn
tǐng
shí
tóng
fàn
dài
zhé
huā
lín
jiàn
绿
pán
shū
fěn
yàn
西
fēng
chù
jiǎn

译文

在画楼凭栏遥望西湖,经过一番雨洗秋色更浓人更觉淡雅了。远隔湖水残霞行将消逝,远处小山三四座。湖中舟艇何时同泛?等待着去明如镜子的湖上折荷花,荷叶荷花一天一天地在逐渐凋谢稀疏,秋风阵阵紧。

逐句剖析

"凭画槛":在画楼凭栏遥望西湖,

# 画槛:画栏。

"雨洗秋浓人淡":经过一番雨洗秋色更浓人更觉淡雅了。

# 人淡:指人的心境淡泊。

"隔水残霞明冉冉":远隔湖水残霞行将消逝,

# 冉冉:袅袅升动貌。

"小山三四点":远处小山三四座。

# 三四点:三四座。

"艇子几时同泛":湖中舟艇何时同泛?

# 艇子:轻便的小船。艇:舟艇。

"待折荷花临鉴":等待着去明如镜子的湖上折荷花,

# 临鉴:对镜。鉴:镜子。比喻波平如镜的湖面。

"日日绿盘疏粉艳":荷叶荷花一天一天地在逐渐凋谢稀疏,

# 粉艳:形容荷花。,疏:凋谢的意思。,绿盘:比喻荷叶。

"西风无处减":秋风阵阵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是清代厉鹗所作的一首词。该词围绕西湖雨后秋景展开。上片写词人凭栏远眺,雨后秋意浓郁,隔水残霞、几点小山,构成静谧画面。下片由景及情,词人欲乘艇折荷,又目睹荷叶荷花在西风中日渐稀疏,寄寓了对好景易逝、时光匆匆的感慨。词人精选“残霞”“小山”“绿盘(荷叶)”“粉艳(荷花)”“西风”等意象,色彩鲜明地勾勒秋景,以景衬情。语言清新自然,写景细腻生动。上片营造出开阔疏朗的氛围,下片则将情感融入对荷花凋零的描写中。总体而言,这首词以精巧的构思、细腻的笔触绘景抒情,在清代词作中,于景物描摹与情感传达上独具特色,是厉鹗词作中展现其审美情趣与细腻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文学家,“浙西六家”之一

厉鹗(1692~1752),清代文学家。字太鸿,一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西溪渔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举人,屡试进士不第,终生未仕。厉鹗博通经史,兼擅诗词,为朱彝尊之后浙西诗派和浙西词派的代表作家。他诗学宋人,主新奇,喜用替代字,多写闲情逸致;词学姜夔,清空绝俗。他与钱载、王又曾、袁枚、吴锡麒、严遂成并称为“浙西六家”。代表作品有《灵隐寺月夜》《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著有《樊榭山房集》《绝妙好词笺》《南宋杂事诗》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从词的题目可知,此词创作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农历七月十六日。词人借景抒情,旨在抒发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憧憬破灭后内心滋生的幽微怨艾。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词。描绘了清雍正六年农历七月十六日雨后西湖的景色,上片写词人凭栏所见的秋景,营造出淡恬、寥廓的氛围,下片由景入情,借设想与思念之人同泛、荷花在秋风中凋零等,抒发了对美好相聚时光的期待以及期待落空后的幽怨之情,展现了词人幽微的情思。

2. 分段赏析

上片:“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隔水残霞明冉冉,小山三四点。”起笔“凭画槛”,点明词人所处地点是在湖边,倚靠画栏眺望。“雨洗秋浓人淡”,一个“洗”字极为精妙,将雨后西湖的清新明净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秋雨将尘世的喧嚣与杂尘一并洗净,使得秋色愈发浓郁。而“人淡”二字,不仅描绘出人的心境在这秋景的熏陶下变得恬淡,更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氛围。人心随着秋日的寥廓而趋于淡远,为全词奠定了幽微、淡恬的情感基调。接着“隔水残霞明冉冉,小山三四点”,词人将目光投向远方。隔着湖水,天边的残霞在缓缓闪烁,为雨后的江山增添了一抹柔和而明媚的色彩。“小山三四点”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勾勒出远处几座小山的朦胧轮廓,给人以悠远、空灵之感。这两句远景描写,层次分明,色彩搭配和谐,将西湖雨后秋景的开阔与秀丽呈现在读者眼前。下片:“艇子几时同泛?待折荷花临鉴。日日绿盘疏粉艳,西风无处减。”下片笔锋一转,由景入情。“艇子几时同泛?”一句,直白地抒发了词人内心对与思念之人一同泛舟湖上的殷切期盼。“待折荷花临鉴”进一步描绘出词人脑海中美好的画面:在清澈如镜的湖水边,折取娇艳的荷花,共享这西湖夏日的独特风韵。此句将水的清澈、花的艳丽以及想象中相聚的欢乐融合在一起,画面感十足。然而,“日日绿盘疏粉艳,西风无处减”,笔调陡然一转。随着秋日的到来,荷叶(绿盘)日渐稀疏,荷(粉艳)也逐渐凋零。即便西风再强劲,也无法让这已经稀疏的荷花再减少什么了。这里词人借荷花的凋零,暗喻美好时光的流逝,以及与思念之人相聚期望的落空,将遗憾、失望与幽怨之情含蓄地蕴含其中,余味悠长。整首词通过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以细腻幽微的笔触,展现出厉鹗词“幽隽”的独特风格。

3. 作品点评

厉鹗之词素以“幽隽”闻名,其显著特色为情思幽深微妙。区别于婉委绵密、醇雅秀洁等风格,独树一帜,别有一番审美情韵。《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堪称此类风格的典型之作。词人于词中有所寄寓,然表意含蓄,读者难以轻易参透。恰恰是这种朦胧隐晦的表现方式,增添了词作的艺术魅力,使其备受人们青睐。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余最爱樊榭《谒金门》云云。中有怨情,意味便厚,否则无病呻吟,亦可不必。”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四

# “‘人淡’二字精妙。通首写雨后情景,画所不到。上半写景,下半寄情。”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一八

# “‘秋浓人淡’四字,写雨后,奇而精。”

清陈廷焯《词则》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乾隆《平湖秋月》

下一篇:清·梁启超《纪事二十四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