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酒心情":饮酒半酣时的心情,
# 中酒:同“病酒”,酒醉不适。
"拆绵时节":拆洗绵绸的时节,
# 拆绵:柳絮飘散。绵,指柳绵,又称柳絮。
"瞢腾刚送春归":我朦胧迷糊地送走了春天。
# 瞢腾:意识迷糊。范成大《立春枕上》:“寻思断梦半瞢腾。”
"一亩池塘":一塘汪汪池水,
"绿荫浓触帘衣":浓密的绿荫轻触帘幕。
"柳花搅乱晴晖":柳絮满天飞舞,搅乱了晴天的阳光。
# 柳花:这里指柳絮。柳花色黄,落而结子,子生絮。古人常将柳花、柳絮相混。
"更画梁、":更有画梁上、
# 画梁:绘饰的屋梁。
"玉剪交飞":燕子如白玉剪裁的双翅交相翻飞。
# 玉剪:指燕子。燕尾似翦。剪,一作翦。
"贩茶船重":运茶的船只载满货物显得沉重,
"挑笋人忙":挑笋的人们忙碌地来来去去,
"山市成围":山中集市已是热闹时候了。
"蓦然却想":蓦然间,我却想起,
"三十年前":我却想起三十年前,
"铜驼恨积":心中积聚着如同铜驼埋没荆棘般的亡国之恨,
# 铜驼:洛阳街名。《晋书·索靖传》:“靖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这里用来表达明亡之恨。
"金谷人稀":料想而今如晋代石崇的金谷园一样奢华的故园定然人烟稀少了吧。
# 金谷:洛阳园名,晋代石崇所筑,在洛阳西之金谷涧中,这里借以泛指游赏之地。
"划残竹粉":竹枝在栏杆上划损了白粉,
# 竹粉:竹竿上霜样白粉。程垓《望秦川·竹粉翻新箨》:“竹粉翻新箨,荷花拭靓妆。”,残:损坏。,划:以刀刻痕。
"旧愁写向阑西":旧日的愁绪倾诉向栏杆西边。
"惆怅移时":久久地惆怅,不能自已。
# 惆怅移时:在怅惘中时光不觉移迁。移时,历时,经过一段时间。
"镇无聊、":为了排遣这无聊的烦恼、
# 镇:整日,久久地。
"掏损蔷薇":我掐坏了篱边盛开的蔷薇。
# 掏:摸取。一作“掐”。用手指甲刻入,切断花瓣,亦通。
"许谁知":我这样的情怀,该让谁知晓呢?
# 许:语助词。
"细柳新蒲":细嫩的柳树和新生的蒲草,
# 细柳新蒲:杜甫《哀江头》“江头宫殿锁江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蒲,水生植物,嫩蒲可食。
"都付鹃啼":这一切都只好交付给了杜鹃去悲啼。
"癸丑三月十九日用明杨孟载韵":在癸丑年三月十九日这天,使用明代诗人杨孟载(杨基)所作诗歌的韵脚进行创作
# 癸丑三月十九日: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十九日,三十年前的同日正是崇祯帝自缢而死、明朝灭亡之时。 杨孟载:杨基,字孟载,号眉庵,与高启、徐贲、张羽并称“吴中四杰”,著有《眉庵集》。
清代词人、骈文作家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其父陈贞慧为“明末四公子”之一。陈维崧幼时便有文名,明亡后,科举不第。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纂《明史》。陈维崧才力富健,诗文兼擅,尤以词与骈文成就最高。词学苏、辛,风格豪放,为阳羡词派领袖。其所作词一千六百余首,为历代词人之冠,与朱彝尊、顾贞观并称为“词家三绝”。其骈文气脉雄厚,风骨浑成,与吴绮同称名家。著有《湖海楼全集》。今人有点校本《陈维崧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感时怀旧词。全词通过今昔对比,既展现了初夏的生机,又寄托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含蓄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家国变迁的复杂心绪。
2. 写作手法
白描:“贩茶船重,挑笋人忙,山市成围。”此处用简练的笔触直接勾勒夏日市井的繁忙景象,不加修饰地呈现船满载茶叶、农人挑笋、集市熙攘的画面,是典型的白描。用典:“铜驼恨积,金谷人稀。”铜驼:典出《晋书·索靖传》,索靖预感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会见汝在荆棘中”,喻国破家亡之恨。金谷:指西晋石崇的金谷园,象征繁华消逝(石崇因政治斗争被杀,园遂荒芜)。此处借古喻今,以历史典故暗指甲申之变(1644年明朝灭亡)后的沧桑巨变,表达遗民之悲。引用:“细柳新蒲,都付鹃啼。”化用杜甫《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以“细柳新蒲”暗指故国春景,而“鹃啼”用杜鹃啼血典故(传说蜀帝杜宇亡国后化鹃悲啼),双关亡国之痛。
3. 分段赏析
此词上片主要是描写初夏景色。开篇三句点明时令——农历四月春归时节。“瞢腾”与“中酒”相呼应,生动刻画出酒后朦胧恍惚的状态。词人正是带着这般微醺的愁绪送别春天,字里行间透露出淡淡的忧伤。随后,词人选取典型景物,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初夏图景。“触”、“搅”、“飞”三个动词的连用,巧妙地将静态景物赋予动态美感,使“绿荫”、“帘幕”、“柳絮”、“阳光”、“雕梁”等意象跃然纸上,展现出大自然的蓬勃生机。词中“贩茶船重”等句别具匠心,突破了传统文人只关注自然经济的局限,将视野拓展至市井生活。通过白描手法再现清初商贸场景,既真实反映了社会现实,又在词作题材上有所创新。词的下片骤转,从写景转入抒情,以眼前转入怀旧,从轻快转入沉郁。“蓦然却想,三十年前”的转折,流露出词人对明朝覆灭的深切哀思。随后化用“铜驼荆棘”、“金谷荒凉”的典故,暗喻王朝更迭的沧桑巨变。词人胸中的“恨”,既包含亡国之痛,也暗藏对昏聩统治者的愤懑,展现出独特的历史洞察力。“划残竹粉”等句进一步抒发了深沉的故国之思。正如王国维所言,要理解作品必须知人论世。词人遭遇明清易代的变故,人生轨迹骤然改变,少年理想随之破灭。这种“旧愁”源自真实的人生体验,与无病呻吟的闲愁有着本质区别。当悲恸达到极致时,词人通过“掐损蔷薇”这一细节动作,将内心郁积的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结尾三句套用杜甫《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的诗意,又以“鹃啼”照应“春归”,章法谨严,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此词内容上体现词人“敢拈大题目出大意义”的特色,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创新之笔。不同于传统怀旧诗词惯用的秋风明月、羁旅离愁等意象,作者独辟蹊径,用明丽春光反衬亡国之痛,将深重哀愁融入旖旎风光,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这种以乐景衬哀情的艺术手法,不仅凸显了故国覆灭的锥心之痛,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词人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与追忆。
# 故家乔木,语自不同。
清谭献《箧中词》
# 感慨兴亡,寓沉痛于清婉,绝无剑拨弩张之态。《迦陵集》中,难得此等笔墨。
近现代中国古典诗词曲研究家郑骞《续词选》
上一篇:清·乾隆《过蒙古诸部落(其六)》
下一篇:清·余鸿《黄海杂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