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阑干满上林":苜蓿茂盛地铺满上林苑,
# 上林:上林苑,汉代长安苑囿,汉武帝自西域引入苜蓿,植于上林苑以饲马。
"西风残秣独沉吟":西风中残剩的草料伴着独自沉吟。
"遗台何处是黄金":那遗留的高台哪里是昔日的黄金台呢?
# 遗台何处是黄金:用郭隗说燕昭王千金购马骨故事。昭王后筑黄金台以待贤。
"空阔已无千里志":空旷的原野已没有驰骋千里的志向,
# 空阔:反用杜甫诗“所向无空阔”句。
"驰驱枉抱百年心":徒然怀着驰驱一生的心愿。
"夕阳山影自萧森":夕阳下的山影自然显得萧瑟阴森。
1. 写作手法
用典:“遗台何处是黄金”。此句运用了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的典故。燕昭王为了招揽天下贤才,修建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作者在此处借用该典故,发出“遗台何处是黄金”的疑问,感慨如今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能赏识重用人才的明主难寻,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渴望得到明主赏识却不得的悲愤之情。通过用典,使词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双关:“空阔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这两句从表面看,是在描述画中的马,曾经广阔天地间渴望驰骋千里的马,如今已失去了这样的志向,即便一生都怀抱驰骋之心,也只是徒劳枉然。而从深层含义来讲,这是以马喻人,借马的境遇来暗示自己的遭遇。作者借此表达自己虽胸怀大志,渴望在广阔天地间施展才华,但在现实的重重打击下,渐渐磨灭了志向,空有一腔抱负却无法实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愤懑。此句一语双关,将马的形象与作者自身的形象紧密结合,使情感表达更加委婉且富有感染力。
2. 分段赏析
上片“苜蓿阑干满上林,西风残秣独沈吟”,描绘出上林苑中苜蓿繁茂,栏杆纵横的景象。然而,在瑟瑟西风中,一匹马却对着残余的草料独自沉吟。“苜蓿阑干满上林”描绘出看似优渥的环境,实则为马的落寞处境形成强烈反差。“西风”点明时节,增添几分凄凉,“残秣”突出马食之匮乏,“独沈吟”赋予马人的情感,仿佛它在为自身境遇哀叹,暗喻作者虽处看似繁荣之境,却未得重用。“遗台何处是黄金”一句,巧妙运用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的典故。燕昭王为强国,以黄金台广纳天下英才,而如今作者却不知贤才应往何处寻觅明主,发出对现实中人才不被重视、贤主难遇的感慨,将怀才不遇的主题点明。用典自然贴切,不着痕迹地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引发读者共鸣。下阕“空阔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堪称妙笔,亦马亦人,语意双关。表面写马,曾经渴望驰骋千里的骏马,在现实消磨下,已失去高远志向,即便一生胸怀驰骋之心,也只是枉然。实则写人,作者以马自比,表达自己虽有远大抱负,奈何现实无奈,壮志难酬,只能空自叹息。此句将作者内心的无奈与悲愤抒发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其怀才不遇的痛苦。结尾“夕阳山影自萧森”,以景结情,意境飘逸、空灵。夕阳西下,山影萧森,营造出一种凄凉、落寞的氛围。这不仅烘托出整首词的悲凉基调,更暗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在夕阳余晖下,一切都显得如此落寞,恰似作者的壮志在现实中渐渐消逝,只留下无尽的凄凉。此句虽未直接抒情,却让情感在景中蔓延,为全词增添了悠长的情致,使读者沉浸于词所营造的氛围中,回味无穷。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南海子》
下一篇:清·郑燮《念奴娇·胭脂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