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弹指总悠悠":美好的青春时光在弹指之间流逝,总是显得那样漫长而悠远,
"我到人间廿五秋":我来到这人间已经二十五个年头了。
"自愧望洋迷学海":自己惭愧像望洋兴叹一样,在广阔的学海中感到迷茫困惑,
"更无清福住糟邱":更没有那份清闲的福气,安居在可以纵情饮酒的安逸之地。
"尊前瓦注曾于局":在酒樽面前,像以瓦为赌注般轻率处事,也曾参与过一些事务格局,
"脚底红尘即九州":脚下所踏的红尘之地,便是这广阔的九州大地。
"自笑此身何处著":自己嘲笑这身躯该在何处安身立足,
"笙歌丛里合闲游":或许在那笙歌喧闹的人群中,才适合随意漫游吧。
1. 分段赏析
首联“韶华弹指总悠悠,我到人间廿五秋”两句是对时光与人生的感慨。“弹指”一词形象地写出时光流逝之迅速,“悠悠”则传递出岁月漫长得令人怅惘的意味,二者形成对比,凸显时光的无情。“廿五秋”直白点出自己的年龄,在感叹时光飞逝的同时,也暗含着对过往人生的回顾与思索,为全诗奠定了略带感伤的基调。颔联“自愧望洋迷学海,更无清福住糟邱”两句是诗人的自我剖析。“望洋”化用“望洋兴叹”的典故,生动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广阔学海时的迷茫与自谦,体现出其对知识的敬畏之心。“糟邱”代指闲适安逸的生活,“更无清福”则直白地表达了诗人无法享受这种生活的遗憾,暗含着对现实奔波状态的无奈,进一步深化了内心的怅惘。颈联“尊前瓦注曾干局,脚底红尘即九州”两句是对过往经历的回顾。“瓦注”原指以瓦为赌注,此处喻指过往在宴席等场合的应酬与事务,“干局”则体现出这些经历曾关乎局势或事务的处理,写出了过往生活的繁杂。“脚底红尘”描绘出奔波于尘世的状态,“即九州”则展现出足迹之广,暗示了人生经历的丰富与辛劳,字里行间透着对过往奔波的感慨。尾联“自笑此身何处著,笙歌丛里合闲游”两句是诗人对自身处境的自嘲与释然。“自笑”一词带有调侃与无奈,“何处著”以问句形式直击内心,表现出对自身在世间安放之处的迷茫。“笙歌丛里合闲游”看似是一种随遇而安的选择,实则是在迷茫中的一种自我慰藉,将内心的怅惘以一种略带洒脱的口吻道出,余味悠长。
上一篇:清·梁启超《纪事二十四首其一》
下一篇:清·宋湘《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