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óng
niáng
·
·
xiù
chuī
xiāng
guò

朝代:清作者:朱彝尊浏览量:3
xiù
chuī
xiāng
guò
chóng
yíng
huán
duǒ
zhòng
fēng
liú
qīng
chéng
xiào
chèn
shí
shū
guǒ
guàn
xīn
shī
yǒng
shǎo
rén
zhī
piān
piān
jiào
bié
lèi
kàn
pín
duò
yuē
céng
guǒ
xīng
zhōng
qiū
yuàn
luò
shàng
yuán
dēng
huǒ
huǐ
dāng
shí
huā
yuè
lián
xiāo
zhèn
xiāng
féng
xián
zuò

译文

她衣袖轻薄,走过时香气飘散,浓密的头发萦绕着低垂的发髻。她的风姿压倒众人,笑容倾国倾城,总是适时地梳妆打扮。她习惯在咏完新诗后,却很少有人能理解,只能一篇篇地让人应和。分别后,相思的泪水频频落下,曾经的密约又何曾实现。想起七夕的星河,中秋的院落,上元节的灯火。后悔那时在美好的花月夜晚,总是只是相对闲坐,虚度了时光。

逐句剖析

"袖薄吹香过":她衣袖轻薄,走过时香气飘散,

"发重萦鬟亸":浓密的头发萦绕着低垂的发髻。

"压众风流":她的风姿压倒众人,

"倾城色笑":笑容倾国倾城,

"趁时梳裹":总是适时地梳妆打扮。

"惯新诗咏罢少人知":她习惯在咏完新诗后,却很少有人能理解,

"一篇篇教和":只能一篇篇地让人应和。

"别泪看频堕":分别后,相思的泪水频频落下,

"密约何曾果":曾经的密约又何曾实现。

"七夕星河":想起七夕的星河,

"中秋院落":中秋的院落,

"上元灯火":上元节的灯火。

"悔当时花月可怜宵":后悔那时在美好的花月夜晚,

"镇相逢闲坐":总是只是相对闲坐,虚度了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红娘子·袖薄吹香过》是清代朱彝尊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主题围绕着爱情与相思,上片描绘了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子,她美丽出众、擅长写诗,却知音难觅;下片写两人分别后的相思之苦,回忆往昔七夕、中秋、上元等美好时光,抒发了后悔与惆怅之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女子形象,如“袖薄吹香过,发重萦鬟亸”;借景抒情,以七夕星河、中秋院落、上元灯火等场景烘托相思氛围。该词情感细腻深沉,语言优美含蓄,通过对人物与场景的描写,生动展现了爱情中的遗憾与眷恋,体现了朱彝尊高超的抒情与叙事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学者、文学家,“浙西词派”的开创者

朱彝尊(1629~1709),清代学者、文学家。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朱彝尊与陈维崧、顾贞观并称为“词家三绝”,诗与王士祯齐名,时称“南朱北王”。其词推崇姜夔、张炎,标举清空醇雅,开创“浙西词派”。其诗宗唐而求变,作品风格多样。诗歌特点前期表现为苍凉慷慨,格调激越,后期为平和典雅、风格柔和。其古文具有叙述简要、语言雅洁的特点。代表作品有《卖花声·雨花台》《桂殿秋·思往事》《出居庸关》等。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明诗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袖薄吹香过,发重萦鬟亸。压众风流,倾城色笑,趁时梳裹。惯新诗咏罢少人知,一篇篇教和”,上片开篇通过“袖薄吹香过,发重萦鬟亸”细腻刻画女子形象,衣袖单薄,香气飘散,头发厚重,发髻低垂,尽显妩媚。接着“压众风流,倾城色笑,趁时梳裹”,描绘出女子的美丽出众,风采压人。最后“惯新诗咏罢少人知,一篇篇教和”,点明女子虽有才华,擅长写诗,却知音稀少,渴望有人能与她唱和,表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下片“别泪看频堕,密约何曾果。七夕星河,中秋院落,上元灯火。悔当时花月可怜宵,镇相逢闲坐”,下片起句“别泪看频堕,密约何曾果”,直接抒发分别后的相思之苦,泪水频繁落下,曾经的密约也未能实现。随后“七夕星河,中秋院落,上元灯火”,列举七夕、中秋、上元等节日场景,以景衬情,强化相思氛围。结尾“悔当时花月可怜宵,镇相逢闲坐”,表达出对往昔美好时光虚度的悔恨,当时在美好的花月之夜,常常只是相对闲坐,没有珍惜,如今追悔莫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朱彝尊《梅花引·苏小小墓》

下一篇:清·庄棫《定风波·为有书来与我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