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薄吹香过":她衣袖轻薄,走过时香气飘散,
"发重萦鬟亸":浓密的头发萦绕着低垂的发髻。
"压众风流":她的风姿压倒众人,
"倾城色笑":笑容倾国倾城,
"趁时梳裹":总是适时地梳妆打扮。
"惯新诗咏罢少人知":她习惯在咏完新诗后,却很少有人能理解,
"一篇篇教和":只能一篇篇地让人应和。
"别泪看频堕":分别后,相思的泪水频频落下,
"密约何曾果":曾经的密约又何曾实现。
"七夕星河":想起七夕的星河,
"中秋院落":中秋的院落,
"上元灯火":上元节的灯火。
"悔当时花月可怜宵":后悔那时在美好的花月夜晚,
"镇相逢闲坐":总是只是相对闲坐,虚度了时光。
清代学者、文学家,“浙西词派”的开创者
朱彝尊(1629~1709),清代学者、文学家。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朱彝尊与陈维崧、顾贞观并称为“词家三绝”,诗与王士祯齐名,时称“南朱北王”。其词推崇姜夔、张炎,标举清空醇雅,开创“浙西词派”。其诗宗唐而求变,作品风格多样。诗歌特点前期表现为苍凉慷慨,格调激越,后期为平和典雅、风格柔和。其古文具有叙述简要、语言雅洁的特点。代表作品有《卖花声·雨花台》《桂殿秋·思往事》《出居庸关》等。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明诗综》。
1. 分段赏析
上片“袖薄吹香过,发重萦鬟亸。压众风流,倾城色笑,趁时梳裹。惯新诗咏罢少人知,一篇篇教和”,上片开篇通过“袖薄吹香过,发重萦鬟亸”细腻刻画女子形象,衣袖单薄,香气飘散,头发厚重,发髻低垂,尽显妩媚。接着“压众风流,倾城色笑,趁时梳裹”,描绘出女子的美丽出众,风采压人。最后“惯新诗咏罢少人知,一篇篇教和”,点明女子虽有才华,擅长写诗,却知音稀少,渴望有人能与她唱和,表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下片“别泪看频堕,密约何曾果。七夕星河,中秋院落,上元灯火。悔当时花月可怜宵,镇相逢闲坐”,下片起句“别泪看频堕,密约何曾果”,直接抒发分别后的相思之苦,泪水频繁落下,曾经的密约也未能实现。随后“七夕星河,中秋院落,上元灯火”,列举七夕、中秋、上元等节日场景,以景衬情,强化相思氛围。结尾“悔当时花月可怜宵,镇相逢闲坐”,表达出对往昔美好时光虚度的悔恨,当时在美好的花月之夜,常常只是相对闲坐,没有珍惜,如今追悔莫及。
上一篇:清·朱彝尊《梅花引·苏小小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