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ǔ

朝代:清作者:李鸿章浏览量:4
jiān
xíng
yòu
yín
náng
jiǎn
diǎn
shī
shū
kuáng
fān
yǐng
hén
huái
yuè
cǎo
mén
shuāng
rén
gòng
zèng
wáng
xiáng
jiàn
jīng
tóng
chí
jiǎ
zhuāng
kuì
cháng
ān
fān
jiào
shí
zhǐ
lèi
gāo
táng

译文

我肩挑一担行李,还背着装满诗稿的行囊,清点诗书时欣喜若狂。江面上帆影在波痕中摇曳,映照着淮浦的月色,马蹄踏过,草色染霜,我正行进在蓟门之地。老友们一同赠予我如同王祥所受之剑般的珍贵馈赠。妻子陪伴整理如陆贾行装般的书卷。惭愧京城生活艰难,反令父母为生计操劳。

逐句剖析

"一肩行李又吟囊":我肩挑一担行李,还背着装满诗稿的行囊,

"检点诗书喜欲狂":清点诗书时欣喜若狂。

"帆影波痕淮浦月":江面上帆影在波痕中摇曳,映照着淮浦的月色,

"马蹄草色蓟门霜":马蹄踏过,草色染霜,我正行进在蓟门之地。

"故人共赠王祥剑":老友们一同赠予我如同王祥所受之剑般的珍贵馈赠。

# 王祥剑:一作:纯仁麦。

"荆女同持陆贾装":妻子陪伴整理如陆贾行装般的书卷。

# 女:一作妇。

"自愧长安居不易":惭愧京城生活艰难,

"翻教食指累高堂":反令父母为生计操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入都(其九)》是晚清重臣李鸿章所作《入都》组诗中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行旅为线索,展现了青年士子对功名的热望、旅途的艰辛与家庭伦理的羁绊,兼具个人抒怀与时代印记。首联凸显诗人虽行装轻便却满载诗书的精神追求和流露对科举功名的热望。颔联描摹了从江淮至京畿的旅途风物,又暗喻行途的艰辛与对功名的急迫感。颈联既感谢友人赠粮的雪中送炭,又暗示其渴望以才华入仕、报效国家的志向。尾联直陈京城生活之艰,自愧未能尽孝反累及父母,体现传统士人“忠孝难两全”的伦理困境,亦折射出晚清社会底层士子面对科举制度的经济压力。此诗语言凝练,用典繁密,情感真挚。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清朝的道光二十三年,也就是1843年,李鸿章年仅21岁,他在那一年被选为优贡,并按照父亲李文安的指示,从他的故乡安徽进入京城,以参加次年的顺天乡试。当李鸿章进入京城时,他创作了十首名为《入都》的诗篇。这仅仅是众多歌曲中的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故人共赠纯仁麦”化用宋代范纯仁赠麦济贫的典故。范纯仁受父范仲淹之命运送麦子返乡时,遇友人石曼卿丧亲无资返乡,遂将麦子全部赠予,体现重义轻财的品格。诗中借“纯仁麦”暗喻友人慷慨相助,既赞友人雪中送炭的情谊,又隐含自己入京应试的经济窘迫,以古喻今,含蓄深沉。

2. 分段赏析

首联“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开篇点明入京身份,“一肩行李”显简朴,“吟囊”藏诗书,暗示文人风骨。“喜欲狂”直抒胸臆,既因科举在即的激动,亦含对功名的期待。行李与诗书的对比,凸显诗人以文墨为重的志趣。颔联“帆影波痕淮浦月,马蹄草色蓟门霜”,描绘旅途风光,视听结合。“帆影”“波痕”写水路艰辛,“淮浦月”渲染孤寂;“马蹄”“草色”绘陆路苍茫,“蓟门霜”暗指北方寒意。自然意象的叠加,既显行程漫长,又隐喻仕途的冷峻考验。颈联“故人共赠纯仁麦,荆妇同持陆贾装”,化用典故抒人情温暖。“纯仁麦”借宋代范纯仁赠麦济贫之典,赞友人相助;“陆贾装”引汉代陆贾携装赴任之事,喻妻子备行装支持。亲友关怀与自身孤旅形成反差,凸显世态温情。尾联“自愧长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转折抒情,情感深沉。“自愧”直陈经济窘迫,“食指累高堂”暗指未能赡养父母的自责。化用白居易“长安居大不易”,既写实生活压力,又含对功名未就的怅惘,体现传统士子的家国责任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拟古》

下一篇:清·郑燮《念奴娇 高座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