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shǒu

朝代:清作者:李鸿章浏览量:3
zhēn
shī
chù
kūn
chéng
chūn
làng
dào
lóng
mén
duō
tóng
bèi
jīn
guò
huá
nián
zhú
shuǐ
yuán
liǎng
gōng
míng
tiān
xuè
bàn
shēng
zhī
yǒu
shū
ēn
zhuàng
huái
怀
chéng
chù
wén
qiū
fēng
shì
lèi
hén

译文

我的处境局促得真像虱子躲在裤裆里一样,我心中渴望趁着春天的浪涛到达龙门。许多和我同辈的人都以考中科举而自夸,我已经错过了美好的青春年华,只能像追逐水源一样去追寻功名。“功名”这两个字让我增添了满腔的热血,半生际遇全因知遇之恩。我那壮志情怀在听到鸡鸣的夜晚被深深触动,要记住在秋风中擦拭泪水的情景。

逐句剖析

"局促真如虱处裈":我的处境局促得真像虱子躲在裤裆里一样,

# 虱处裈:用阮籍《大人先生传》语:“夫虱之处于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然炎邱火流,焦邑灭都,群虱死于裈中而不能出。汝君子之处区内,亦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此句承上诗,谓往昔己之于世,如虱之处裈,穷达皆命也。

"思乘春浪到龙门":我心中渴望趁着春天的浪涛到达龙门。

# 龙门:《艺文类聚》引辛氏《三秦记》言鱼跃龙门,“上者为龙”,后因以科举会试中式为登龙门。句谓己欲乘翌年顺天乡试,一跃而除士子之服也。

"许多同辈矜科第":许多和我同辈的人都以考中科举而自夸,

"已过华年逐水源":我已经错过了美好的青春年华,只能像追逐水源一样去追寻功名。

# 逐:一作“付”。

"两字功名添热血":“功名”这两个字让我增添了满腔的热血,

"半生知遇有殊恩":半生际遇全因知遇之恩。

# 遇:一作“已”。

"壮怀枨触闻鸡夜":我那壮志情怀在听到鸡鸣的夜晚被深深触动,

# 闻鸡:用祖逖事。《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与刘琨善,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句谓心有壮志,每每有所感触,思图奋发。,枨触:感触也。

"记取秋风拭泪痕":要记住在秋风中擦拭泪水的情景。

# 记取秋风拭泪痕:言己昔有秋试失利之痛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入都十首(其五)》是晚清重臣李鸿章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以“局促真如虱处裈”自比困窘处境,通过“思乘春浪到龙门”直抒渴望抓住机遇、实现科举腾达的抱负,“春浪”“龙门”意象兼具自然时序与人文典故的双重意蕴。颔联“许多同辈矜科第,已过华年逐水源”,以同辈科举得意的炫耀之态反衬自身蹉跎岁月的焦虑,“逐水源”暗喻为功名奔波的艰辛,形成强烈对比。颈联“两字功名添热血,半生知遇有殊恩”直陈功名对其精神的热血激荡,以及半生际遇中知遇之恩的深刻烙印,情感浓烈真挚。尾联“壮怀枨触闻鸡夜,记取秋风拭泪痕”,借祖逖闻鸡起舞之典砥砺壮志,又以“秋风拭泪痕”暗藏仕途挫败后的悲怆自省。全诗将个人抱负、同辈映照、生命焦虑、知遇感恩熔铸一体,既有传统士人的功名进取之心,又暗含对命运无常的复杂喟叹,以沉郁顿挫的笔调书写出封建士人在时代巨变前夕的彷徨与突围。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时年二十一岁的李鸿章风华正茂,业已荣膺优贡之选。奉其父李文安之命,他从安徽故里启程,意气风发地踏上入京之路,为次年顺天乡试厉兵秣马。是年,李鸿章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入都》诗十首,字里行间既饱含少年壮志,又交织着对前途的无限憧憬与忐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局促真如虱处裈”运用《晋书·阮籍传》“虱处裤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借此典故形象地描绘出自己身处京城时那种局促、压抑、不自在的状态,如同虱子被困在裤裆之中一般,生动地传达出内心深处的无奈与烦闷,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

2. 分段赏析

“局促真如虱处裈”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自己当下的处境比作虱子处在裤裆之中。“局促”一词精准地描绘出诗人生活空间或心理状态的狭小、窘迫,生动展现出他在现实环境中的压抑与不自在。“虱处裈”这一比喻新奇且贴切,将抽象的困窘感具象化,让读者能深切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烦闷与无奈,为全诗奠定了压抑、愁苦的情感基调,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追求功名道路上的艰难处境。“思乘春浪到龙门”“思”字直接点明诗人的心理活动,体现出他对改变现状的强烈渴望。“春浪”象征着机遇和希望,春天万物复苏、水流涌动,代表着新的开始和可能性。“龙门”在传统文化中是鲤鱼跃龙门的典故象征,寓意着科举高中、实现飞黄腾达。此句表明诗人渴望趁着有利的时机,抓住机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展现出他积极进取、不甘于现状的精神风貌。“许多同辈矜科第”“许多”强调了数量之多,“同辈”指与诗人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的人。“矜”有夸耀之意,描绘出同辈们因考中科举而自鸣得意的神态。此句通过描写同辈们在科举上的得意,与诗人自身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凸显出诗人在科举道路上的失意和落寞,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这种世俗功名观念的一种复杂情感。“已过华年逐水源”“已过”明确指出时光的流逝,“华年”代表美好的青春时光,诗人感慨自己已经错过了青春年少的黄金时期。“逐水源”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时光消逝后,为了追求功名而四处奔波、如同追逐水源般艰难前行的状态。此句抒发了诗人对时光匆匆、青春不再的惋惜之情,以及为了理想不得不在困境中不断努力的无奈和艰辛。“两字功名添热血”“两字功名”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添热血”则生动地表现出功名对诗人的巨大激励作用。仅仅两个字,却能让诗人热血沸腾,体现出他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和执着追求。此句展现出诗人在困境中依然怀揣着强烈的进取之心,为了实现功名愿意付出巨大的努力,凸显了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半生知遇有殊恩”“半生”点明了诗人已经度过了大半个人生,“知遇”指得到他人的赏识和重用,“殊恩”强调恩情的深厚。此句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在自己人生道路上给予帮助和支持的人的感激之情。正是这些知遇之恩,让诗人在困境中得到了机会和助力,也让他更加珍惜这份情谊,同时也反映出他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并非孤立无援。“壮怀枨触闻鸡夜”“壮怀”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枨触”指感触、触动。“闻鸡夜”运用了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象征着勤奋努力、奋发图强。此句表明诗人在夜晚听到鸡鸣时,内心深处的壮志情怀被深深触动,激励自己要像祖逖一样,在困境中不屈不挠,为了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展现出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强烈的自我激励意识。“记取秋风拭泪痕”“记取”有记住、铭记之意,“秋风”通常象征着萧瑟、凄凉的氛围,“拭泪痕”则暗示了诗人曾经经历过的挫折和痛苦。此句提醒自己要铭记过去的艰难困苦和挫折带来的泪水,不沉溺于悲伤之中,而是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去面对未来。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过去经历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体现出他在困境中不断反思、不断成长的过程。

3. 作品点评

诗中既写追逐功名的艰辛历程,亦明言此番赴京旨在通过顺天乡试。乡试作为科举晋身的重要关卡,寄托着诗人突破门第、改变命运的终极期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朱彝尊《金缕曲·初夏》

下一篇:清·计东《宣府逢立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