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
·
ǒu
wéi
gòng
mìng
niǎo

朝代:清作者:蒋士铨浏览量:3
ǒu
wéi
gòng
mìng
niǎo
dōu
shì
lián
chóng
lèi
qiū
xiāng
diǎn
diǎn
zhù
tiān
dōng
shí
zǎi
lóu
zhōng
xīn
jiǔ
zǎi
tiān
婿
shǒu
fēi
péng
nián
guāng
chóu
bìng
xīn
bié
zhōng
yǒng
chūn
cán
xià
yàn
qiū
qióng
jiàn
zhū
wéi
cuì
rào
hán
xiào
zuò
dōng
fēng
wén
dào
shí
fēn
xiāo
shòu
wèi
liǎng
fān
zhé
xīn
niàn
liáng
hóng
鸿
shuí
zhī
qiān
duì
dēng
hóng

译文

我俩婚后既像一对同命鸟,又都是两条可怜虫。泪水像秋夜的银河般绵长,一滴滴流向东方天际。十年闺阁独守的新妇,九年漂泊在外的夫君,发髻已乱如飞散的蓬草。年华消磨在愁病之间,心绪永远停留在离别那一刻。吟咏着春蚕的执着,凝望夏日孤雁的身影,倾听秋夜蟋蟀的悲鸣。何曾见过珠翠环绕的富贵,只能在东风中强颜欢笑。听说你因思念消瘦不堪,为我历经两番磨难,像梁鸿孟光那般辛苦持家。谁能知道这千里之外的夜晚,我们各自守着孤灯相对无眠。

逐句剖析

"偶为共命鸟":我俩婚后既像一对同命鸟,

# 共命鸟:一身两头之鸟,《杂宝藏经》谓之共命鸟,《阿弥陀经》谓之共命之鸟。《翻译名义集》云:"《杂宝藏经》:‘雪山有鸟,名为共命。’‘一身二头,识神各异,同共报命。’”

"都是可怜虫":又都是两条可怜虫。

# 可怜虫:这里指遭遇困难的人。《企喻歌》:“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泪与秋河相似":泪水像秋夜的银河般绵长,

# 秋河:萧纲《七励》:“秋河晓碧。”秋河为秋夜的银河,为牵牛织女二星隔离之处,故作者联想及之。

"点点注天东":一滴滴流向东方天际。

"十载楼中新妇":十年闺阁独守的新妇,

"九载天涯夫婿":九年漂泊在外的夫君,

"首已似飞蓬":发髻已乱如飞散的蓬草。

"年光愁病里":年华消磨在愁病之间,

"心绪别离中":心绪永远停留在离别那一刻。

"咏春蚕":吟咏着春蚕的执着,

# 春蚕:指唐代诗人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句。吟哦这动人心雁的情诗,表达词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疑夏雁":凝望夏日孤雁的身影,

# 疑夏雁:盼望雁捎书信,而夏天无雁,故云疑。

"泣秋蛩":倾听秋夜蟋蟀的悲鸣。

# 泣秋蛩:谓位如秋蛩之鸣。秋蛩:指蟋蟀。

"几见珠围翠绕":何曾见过珠翠环绕的富贵,

# 几见珠围翠绕:几见,几曾见过,意为从未见过。珠,珍珠。翠,悲翠。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依旧有翠绕珠围。”形容女子服饰华丽,也比喻随侍的女子很多。这里谓妻子终年操劳,未曾过上富裕的日子。

"含笑坐东风":只能在东风中强颜欢笑。

"闻道十分消瘦":听说你因思念消瘦不堪,

"为我两番磨折":为我历经两番磨难,

# 两番磨折:按作者在京官翰林院编修,丁母忧,服除,力疾人都补官,逾二年,记名以御史用,未几仍以疾乞休。两番磨折,指两次乞归。作者在仕途上的两次折磨,也引起了妻子为自己而担心。

"辛苦念梁鸿":像梁鸿孟光那般辛苦持家。

# 梁鸿: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娶同县孟光为妻,鱼水可得,每逢进膳,孟光必“举案齐眉”,后世遂奉二人为夫妻关系和谐的典范。作者以梁鸿自比,言外即以妻子比孟光。

"谁知千里夜":谁能知道这千里之外的夜晚,

"各对一灯红":我们各自守着孤灯相对无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偶为共命鸟》是清代文学家蒋士铨的词作。以精妙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夫妻分离的双重苦楚。上片通过“共命鸟”与“可怜虫”的意象并置,以凝练笔触勾勒出词人形销骨立的生理状态与度日如年的心理煎熬。下片则运用春蚕、夏雁、秋蛩的时序意象,将相思之情融入四季流转,而“两灯相对”的结句更在空间维度上强化了咫尺天涯的悲凉。全词以比喻为经纬,“共命”与“可怜”的悖论式表达既揭示了婚姻的宿命羁绊,又凸显了封建时代文人宦游的生存困境,在怨悱中见深情,于凄凉处显真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乾隆三大家”之一

蒋士铨(1725~1785),清代诗人。字心馀、苕生,号清容居士、藏园,晚号定甫,江西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蒋士铨与袁枚、赵翼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其诗文、词曲皆擅,诗风沉雄遒劲,题材广泛,有不少描写社会生活之作。他喜以诗论诗,还以诗论绘画、书法、戏曲等;亦善于以诗论史,或读史兴感,或怀古寄慨,或表达仰慕之情,或予以讽刺鞭挞,纵横捭阖,议论风生。著有《忠雅堂文集》《忠雅堂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水调歌头》创作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十月,正值蒋士铨南归途中。词人与妻子张氏的婚姻始于乾隆十年(1745年),二月订婚,十一月完婚。然而婚后蒋士铨为功名奔波,长期在外游学求仕,与妻子聚少离多。最令人唏嘘的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长子知廉出生时,词人仍在羁旅途中,未能陪伴在侧,连得子的喜讯都是在漂泊途中方才知晓。词人乘舟行于秋河之上,想到爱妻远在千里之外,不禁心酸落泪,写下此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夫妻分离相思的词。词中借“秋河”“飞蓬”“春蚕”“夏雁”“秋蛩”等景象,描绘了十载新妇独守空楼、夫婿天涯漂泊的凄凉处境,体现了年光在愁病中流逝、心绪困于别离的悲苦,表达了夫妻相思成瘦、千里对灯的深切眷恋与无奈辛酸。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几见珠围翠绕,含笑坐东风”一句,以“珠围翠绕”的华贵、“含笑东风”的欢愉之景,反衬妻子长期独守空闺的凄苦。乐景愈盛,愈显现实中夫妻分离的哀愁,凸显词人对妻子的愧疚之情。反问:“几见珠围翠绕,含笑坐东风”,以反问语气强化情感。词人诘问这般团圆美满的场景能有几回,暗含对夫妻长期分离的无奈,以及对给予妻子幸福生活却未能如愿的深深自责。白描:“谁知千里夜,各对一灯红”,词人用直白质朴的语言勾勒画面。不事雕琢地写出夫妻相隔千里,各自对着一盏孤灯的情景,简洁却深刻地传递出分离的孤寂与思念,极具感染力。化用:“首已似飞蓬”化用《诗经·卫风·伯兮》“首如飞蓬”。原句写女子因思念丈夫无心梳妆,此处词人借用,生动描绘出妻子因长久分离、相思憔悴的模样,增添词句的文化底蕴与情感深度。直抒胸臆:“偶为共命鸟,都是可怜虫”直抒胸臆,开篇便点明怀妻主旨。词人以直白的语言将夫妻比作命运相连的苦命人,一声哀叹奠定全词悲苦基调,毫无遮掩地倾诉出对夫妻长期分离、命运无奈的感伤,情感浓烈真挚,直击人心。双关:“首已似飞蓬”运用双关。既描绘妻子因思念憔悴、无心梳妆的模样,又暗含词人自身漂泊憔悴之态,一语双关夫妻双方,将两人因分离而身心俱疲的境况融为一体,含蓄传递出相互牵挂的深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首直抒胸臆,用语如话家常。“偶为共命鸟”句点明怀妻主旨,次句“都是可怜虫”以凄楚哀叹为全词奠定悲苦基调,两句总领全篇。“泪与秋河相似,点点注天东”中,词人凭舷而立,见秋水生发离愁,不禁热泪横流,以泪外化内心情感,尽显至性深情。“十载”三句具言“可怜虫”内涵,亦是落泪之由:十年间九年劳燕分飞,时空阻隔令夫妇容颜憔悴、发如枯草。“十载”“九载”见时间绵长,“楼中”“天涯”显空间遥远,“新妇”之称含无限隐痛,出语平凡却沉痛至极。“首已似飞蓬”既描外在形象,亦刻内心状态,化用《诗经》句意双关夫妻,既是词人自画像,亦是为妻“白描”。“年光愁病里,心绪别离中”承上,以凝练语言概括词人身心备受离别煎熬的状态。下片“咏春蚕,疑夏雁,泣秋蛩”九字传尽相思情状:因相思心切,错认夏鸟为秋雁,抽泣声如秋蛩悲鸣,春、夏、秋三字见词人终年为相思所苦,情真意切。“几见珠围翠绕,含笑坐东风”笔锋一转,以“几见”否定雍容生活之景,暗蓄对妻子的歉疚。“闻道”三句写妻子深情:虽历经折磨、身形消瘦,仍痴心如故,盼能如梁鸿孟光般相敬如宾。结句“谁知千里夜,各对一灯红”与姜夔词意境相通,刻画两人千里对灯、孤寂伤怀之态,含无限感伤。

4. 作品点评

这首《水调歌头·偶为共命鸟》以“共命鸟”与“可怜虫”两个核心意象构建起全词的情感框架,二者相互映照,形成深刻的艺术张力——“共命”彰显夫妻命运的深刻羁绊,“可怜”则道尽分离生活的无尽酸楚。词作通篇采用直抒胸臆的白描手法,语言虽质朴无华,却因情感的真挚浓烈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阕《水调歌头·偶为共命鸟》长调,全词竟完全舍弃景物烘托,纯以叙事抒情贯穿始终,这种“去景语化”的创作方式虽强化了情感的直击力,却在艺术表现上略显单一,削弱了词体应有的含蓄蕴藉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生气远出,善学坡仙。

近代谭献《箧中词》

# 这首词虽用典故,但语言相当通俗,是一首“语语都在目前”的佳作。

不详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丁放《从来只有情难尽 历代爱情诗名篇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孙洤《黄山杂诗》

下一篇:清·乾隆《雨后昆明湖泛舟骋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