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为共命鸟":我俩婚后既像一对同命鸟,
# 共命鸟:一身两头之鸟,《杂宝藏经》谓之共命鸟,《阿弥陀经》谓之共命之鸟。《翻译名义集》云:"《杂宝藏经》:‘雪山有鸟,名为共命。’‘一身二头,识神各异,同共报命。’”
"都是可怜虫":又都是两条可怜虫。
# 可怜虫:这里指遭遇困难的人。《企喻歌》:“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泪与秋河相似":泪水像秋夜的银河般绵长,
# 秋河:萧纲《七励》:“秋河晓碧。”秋河为秋夜的银河,为牵牛织女二星隔离之处,故作者联想及之。
"点点注天东":一滴滴流向东方天际。
"十载楼中新妇":十年闺阁独守的新妇,
"九载天涯夫婿":九年漂泊在外的夫君,
"首已似飞蓬":发髻已乱如飞散的蓬草。
"年光愁病里":年华消磨在愁病之间,
"心绪别离中":心绪永远停留在离别那一刻。
"咏春蚕":吟咏着春蚕的执着,
# 春蚕:指唐代诗人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句。吟哦这动人心雁的情诗,表达词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疑夏雁":凝望夏日孤雁的身影,
# 疑夏雁:盼望雁捎书信,而夏天无雁,故云疑。
"泣秋蛩":倾听秋夜蟋蟀的悲鸣。
# 泣秋蛩:谓位如秋蛩之鸣。秋蛩:指蟋蟀。
"几见珠围翠绕":何曾见过珠翠环绕的富贵,
# 几见珠围翠绕:几见,几曾见过,意为从未见过。珠,珍珠。翠,悲翠。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依旧有翠绕珠围。”形容女子服饰华丽,也比喻随侍的女子很多。这里谓妻子终年操劳,未曾过上富裕的日子。
"含笑坐东风":只能在东风中强颜欢笑。
"闻道十分消瘦":听说你因思念消瘦不堪,
"为我两番磨折":为我历经两番磨难,
# 两番磨折:按作者在京官翰林院编修,丁母忧,服除,力疾人都补官,逾二年,记名以御史用,未几仍以疾乞休。两番磨折,指两次乞归。作者在仕途上的两次折磨,也引起了妻子为自己而担心。
"辛苦念梁鸿":像梁鸿孟光那般辛苦持家。
# 梁鸿: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娶同县孟光为妻,鱼水可得,每逢进膳,孟光必“举案齐眉”,后世遂奉二人为夫妻关系和谐的典范。作者以梁鸿自比,言外即以妻子比孟光。
"谁知千里夜":谁能知道这千里之外的夜晚,
"各对一灯红":我们各自守着孤灯相对无眠。
“乾隆三大家”之一
蒋士铨(1725~1785),清代诗人。字心馀、苕生,号清容居士、藏园,晚号定甫,江西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蒋士铨与袁枚、赵翼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其诗文、词曲皆擅,诗风沉雄遒劲,题材广泛,有不少描写社会生活之作。他喜以诗论诗,还以诗论绘画、书法、戏曲等;亦善于以诗论史,或读史兴感,或怀古寄慨,或表达仰慕之情,或予以讽刺鞭挞,纵横捭阖,议论风生。著有《忠雅堂文集》《忠雅堂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夫妻分离相思的词。词中借“秋河”“飞蓬”“春蚕”“夏雁”“秋蛩”等景象,描绘了十载新妇独守空楼、夫婿天涯漂泊的凄凉处境,体现了年光在愁病中流逝、心绪困于别离的悲苦,表达了夫妻相思成瘦、千里对灯的深切眷恋与无奈辛酸。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几见珠围翠绕,含笑坐东风”一句,以“珠围翠绕”的华贵、“含笑东风”的欢愉之景,反衬妻子长期独守空闺的凄苦。乐景愈盛,愈显现实中夫妻分离的哀愁,凸显词人对妻子的愧疚之情。反问:“几见珠围翠绕,含笑坐东风”,以反问语气强化情感。词人诘问这般团圆美满的场景能有几回,暗含对夫妻长期分离的无奈,以及对给予妻子幸福生活却未能如愿的深深自责。白描:“谁知千里夜,各对一灯红”,词人用直白质朴的语言勾勒画面。不事雕琢地写出夫妻相隔千里,各自对着一盏孤灯的情景,简洁却深刻地传递出分离的孤寂与思念,极具感染力。化用:“首已似飞蓬”化用《诗经·卫风·伯兮》“首如飞蓬”。原句写女子因思念丈夫无心梳妆,此处词人借用,生动描绘出妻子因长久分离、相思憔悴的模样,增添词句的文化底蕴与情感深度。直抒胸臆:“偶为共命鸟,都是可怜虫”直抒胸臆,开篇便点明怀妻主旨。词人以直白的语言将夫妻比作命运相连的苦命人,一声哀叹奠定全词悲苦基调,毫无遮掩地倾诉出对夫妻长期分离、命运无奈的感伤,情感浓烈真挚,直击人心。双关:“首已似飞蓬”运用双关。既描绘妻子因思念憔悴、无心梳妆的模样,又暗含词人自身漂泊憔悴之态,一语双关夫妻双方,将两人因分离而身心俱疲的境况融为一体,含蓄传递出相互牵挂的深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首直抒胸臆,用语如话家常。“偶为共命鸟”句点明怀妻主旨,次句“都是可怜虫”以凄楚哀叹为全词奠定悲苦基调,两句总领全篇。“泪与秋河相似,点点注天东”中,词人凭舷而立,见秋水生发离愁,不禁热泪横流,以泪外化内心情感,尽显至性深情。“十载”三句具言“可怜虫”内涵,亦是落泪之由:十年间九年劳燕分飞,时空阻隔令夫妇容颜憔悴、发如枯草。“十载”“九载”见时间绵长,“楼中”“天涯”显空间遥远,“新妇”之称含无限隐痛,出语平凡却沉痛至极。“首已似飞蓬”既描外在形象,亦刻内心状态,化用《诗经》句意双关夫妻,既是词人自画像,亦是为妻“白描”。“年光愁病里,心绪别离中”承上,以凝练语言概括词人身心备受离别煎熬的状态。下片“咏春蚕,疑夏雁,泣秋蛩”九字传尽相思情状:因相思心切,错认夏鸟为秋雁,抽泣声如秋蛩悲鸣,春、夏、秋三字见词人终年为相思所苦,情真意切。“几见珠围翠绕,含笑坐东风”笔锋一转,以“几见”否定雍容生活之景,暗蓄对妻子的歉疚。“闻道”三句写妻子深情:虽历经折磨、身形消瘦,仍痴心如故,盼能如梁鸿孟光般相敬如宾。结句“谁知千里夜,各对一灯红”与姜夔词意境相通,刻画两人千里对灯、孤寂伤怀之态,含无限感伤。
4. 作品点评
这首《水调歌头·偶为共命鸟》以“共命鸟”与“可怜虫”两个核心意象构建起全词的情感框架,二者相互映照,形成深刻的艺术张力——“共命”彰显夫妻命运的深刻羁绊,“可怜”则道尽分离生活的无尽酸楚。词作通篇采用直抒胸臆的白描手法,语言虽质朴无华,却因情感的真挚浓烈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阕《水调歌头·偶为共命鸟》长调,全词竟完全舍弃景物烘托,纯以叙事抒情贯穿始终,这种“去景语化”的创作方式虽强化了情感的直击力,却在艺术表现上略显单一,削弱了词体应有的含蓄蕴藉之美。
# 生气远出,善学坡仙。
近代谭献《箧中词》
# 这首词虽用典故,但语言相当通俗,是一首“语语都在目前”的佳作。
不详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丁放《从来只有情难尽 历代爱情诗名篇赏析》
上一篇:清·孙洤《黄山杂诗》
下一篇:清·乾隆《雨后昆明湖泛舟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