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éi
huā
sān

朝代:清作者:张问陶浏览量:3
huā
zhōng
běn
chí
chí
tiě
shí
xīn
cháng
dàn
zhī
shì
rén
néng
lǐng
lüè
wèi
jūn
zhōng
fèi
xiāng
kàn
lái
fēng
xuě
duō
xiāng
dào
yuán
lín
zhī
shì
kāi
kāi
biàn
便
hǎo
qīng
gāo
cóng
wèi
shí

译文

在百花中开花本就晚来迟,如铁石般的心性淡泊可知。这世上何人能真正懂你,为你整夜辗转费尽心思。眼看风雪肆虐时日无多,你的清香漫过园林几枝。自然是不开则已开便坚守,这清高从来就不合时宜。

逐句剖析

"花中资格本迟迟":在百花中开花本就晚来迟,

"铁石心肠淡可知":如铁石般的心性淡泊可知。

"此世何人能领略":这世上何人能真正懂你,

"为君终夜费相思":为你整夜辗转费尽心思。

"看来风雪无多日":眼看风雪肆虐时日无多,

"香到园林第几枝":你的清香漫过园林几枝。

"自是不开开便好":自然是不开则已开便坚守,

"清高从未合时宜":这清高从来就不合时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梅花(其三)》是由清代诗人张问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梅花为题材,通过描写其迟开、不畏严寒的特性,表现梅花的坚韧高洁品格。主题上,诗歌赞颂梅花不合时俗的清高本性,隐含着诗人对自身志向的寄托。“自是不开开便好”突出了梅花的低调内敛,“清高从未合时宜”则点明其孤傲本质,全诗情感真挚。作品中流露出作者对高洁精神的敬佩和对世俗的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诗人,“性灵派三大家”之一

张问陶(1764~1814),清代诗人。字仲冶,号船山、蜀山老猿、药庵退守。遂宁(今属四川)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吏部郎中等职。后出任山东莱州知府,辞官后寓居苏州虎邱山塘。张问陶一生致力于诗书画创作,被誉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与袁枚、赵翼并称为清代“性灵派三大家”。他写诗、论诗都主张真性情、有个性,反对刻意新巧、模宋规唐。其纪游、写景、题画之作成就较突出,后期诗歌关心时务、民生,超越了以往性灵派诗人只表现个人才情、抒写一己悲欢之褊狭,得老杜沉郁顿挫之风。《晚晴簃诗话》称其诗“空灵沉郁,独辟奇境”。著有《船山诗草》《船山诗草补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花中资格本迟迟,铁石心肠淡可知”,开篇点出梅花的独特属性。“资格迟迟”写梅花在百花中开花时序较晚,不与群芳争艳,暗合其“不趋时、不媚俗”的孤高姿态;“铁石心肠”以刚硬质地喻梅花耐寒坚韧的本性,“淡可知”直言其心性淡泊,不慕繁华。两句从“迟开”的物候特征到“淡泊坚韧”的内在品格,寥寥数语勾勒出梅花超然于世俗的风骨,为全诗奠定“清高孤洁”的基调。颔联“此世何人能领略,为君终夜费相思”,由物及人,抒发感慨。“此世何人”以问句叩问世间知音难觅,“领略”不仅指欣赏梅花的外在,更指向理解其精神内核,暗含对世人“逐艳弃洁”的失望;“为君终夜费相思”直抒胸臆,言诗人愿为梅花彻夜牵念,以“相思”二字将对梅花的欣赏升华为精神共鸣,既写梅花“无人懂”的孤寂,也暗喻自身坚守高洁却难遇知己的怅惘。颈联“看来风雪无多日,香到园林第几枝”,转向对梅花处境的细腻观照。“风雪无多日”既写寒冬将尽的时序,也暗指梅花历经的风雪磨难终将过去,暗含对其“坚守到最后”的赞许;“香到园林第几枝”以问句虚写梅香弥漫的范围,不直言香气浓郁,而以“第几枝”的含蓄笔法,既表现梅花“默默飘香、不求闻达”的品格,又隐含对其“孤香难敌世俗”的怜惜——风雪未消,清芬已在,却不知能浸润几处?于写景中见对梅花命运的淡淡叹惋。尾联“自是不开开便好,清高从未合时宜”,收束全诗,点明主旨。“不开开便好”谓梅花若不开则罢,一开便坚守本心,“不开”是不随波逐流的隐忍,“开”是宁折不弯的毅然,“便好”二字斩截有力,尽显梅花“宁缺毋滥”的倔强;“清高从未合时宜”直言梅花的清高与世俗格格不入,既是对梅花处境的总结,也是诗人对自身及所有高洁者“不合时宜”的清醒认知——在冷峻的现实中,“清高”注定孤独,却始终是内心坚守的信仰。两句于无奈中见傲然,于自嘲中见风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下一篇:清·乾隆《珍珠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