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píng
yuè
·
·
xīn
ǒu

朝代:清作者:朱彝尊浏览量:3
xīn
ǒu
xià
jiǔ
tóng
liǎng
chì
chán
yún
shū
wèi
shí
èr
sān
nián
chūn
chóu
shàng
méi
shān
cháng
yōng
diāo
lán
zǒu
jìn
qiáng
wēi
jià
shēng
qín
dié
huā
jiān

译文

少女们心意相通情谊深厚,在农历下九那天一起嬉戏玩耍。两鬓的头发蓬松如云还未好好梳理,年纪大约十二三岁的样子。春日里没有愁绪爬上那弯弯的眉毛,白天漫长,慵懒地倚靠在雕花栏杆旁。走近蔷薇花架的底下,在花丛间活生生地捉住了蝴蝶。

逐句剖析

"齐心藕意":少女们心意相通情谊深厚,

# 齐心藕意:即齐心合意。

"下九同嬉戏":在农历下九那天一起嬉戏玩耍。

# 下九:为每月的农历十九日,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初七及十九,嬉戏莫相忘。”

"两翅蝉云梳未起":两鬓的头发蓬松如云还未好好梳理,

# 蝉云:即蝉鬓,古时女子的一种发型。

"一十二三年纪":年纪大约十二三岁的样子。

"春愁不上眉山":春日里没有愁绪爬上那弯弯的眉毛,

# 眉山:形容女子眉如远山。

"日长慵倚雕阑":白天漫长,慵懒地倚靠在雕花栏杆旁。

# 阑:一作栏。

"走近蔷薇架底":走近蔷薇花架的底下,

"生擒蝴蝶花间":在花丛间活生生地捉住了蝴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平乐》是清代朱彝尊创作的词作。此词上阕描绘少女们在农历下九之日心意相通、一同嬉戏的场景,刻画了少女们蓬松如云的发饰与十二三岁的青春年龄;下阕展现少女无愁无忧、慵懒倚栏的神态,以及走近蔷薇花架下生擒蝴蝶的活泼举动。全词以细腻婉约的笔触,勾勒出少女天真烂漫、娇憨灵动的形象,充满生活情趣与青春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学者、文学家,“浙西词派”的开创者

朱彝尊(1629~1709),清代学者、文学家。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朱彝尊与陈维崧、顾贞观并称为“词家三绝”,诗与王士祯齐名,时称“南朱北王”。其词推崇姜夔、张炎,标举清空醇雅,开创“浙西词派”。其诗宗唐而求变,作品风格多样。诗歌特点前期表现为苍凉慷慨,格调激越,后期为平和典雅、风格柔和。其古文具有叙述简要、语言雅洁的特点。代表作品有《卖花声·雨花台》《桂殿秋·思往事》《出居庸关》等。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明诗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齐心藕意,下九同嬉戏”,开篇点明主题,描绘少女们心意相通,在农历每月十九日一同嬉戏玩乐的场景。“齐心藕意”巧妙化用谐音,以“藕”喻“偶”,暗示少女们彼此心意相连,情谊深厚;“下九”点明时间,增添了生活气息,为后文展现少女形象奠定轻松欢快的基调。“两翅蝉云梳未起,一十二三年纪”,细致刻画少女的外貌与年龄。“两翅蝉云”生动描绘出少女头发蓬松如云、状若蝉翼的模样,“梳未起”更凸显出少女的慵懒随性与天真烂漫;“一十二三年纪”直接点明少女正值豆蔻年华,充满青春活力,为读者勾勒出一幅鲜活灵动的少女画像。“春愁不上眉山,日长慵倚雕阑”,进一步展现少女的心境与神态。“春愁不上眉山”表明少女心性单纯,尚未被忧愁所扰,无忧无虑;“日长慵倚雕阑”则描绘出在漫长的春日里,少女慵懒地倚靠在雕花栏杆上的闲适姿态,通过“慵”字将少女的娇憨之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走近蔷薇架底,生擒蝴蝶花间”,以动态描写将少女的活泼可爱展现得淋漓尽致。“走近”“生擒”等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少女在花间追逐、捕捉蝴蝶时的敏捷与灵动,充满生活情趣,使少女天真烂漫、活泼俏皮的形象跃然纸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谭献《鹧鸪天·绿酒红灯漏》

下一篇:清·乾隆《曲院风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