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ì
zhōng
yǒu
gǎn

朝代:清作者:李鸿章浏览量:2
huáng
tài
dài
shì
lián
tiān
kàn
zhòng
liú
diǎn
yān
jìn
néng
kāi
yǎn
jiè
yuǎn
xíng
wèi
hǎo
shān
chuān
luò
cái
míng
zhèn
shì
lái
yóu
zhuàng
zhì
jiān
duō
xiè
qióng
shì
cán
nián
zuò
shǒu
biān

译文

黄河和泰山气势磅礴,仿佛与天相接,从高处俯瞰中原大地,只是一片朦胧的烟霭。这个地方完全能够开阔人的眼界,我之所以远行,一半是为了欣赏这美好的山川景色。陆机进入洛阳后才华名声大振,苏辙前来游览后壮志更加坚定。多谢那些在偏僻小巷中咿唔读书的人,他们在这人生的残年还兀自坐着守护着前人的篇章。

逐句剖析

"黄河泰岱势连天":黄河和泰山气势磅礴,仿佛与天相接,

"俯看中流一点烟":从高处俯瞰中原大地,只是一片朦胧的烟霭。

# 流:一作州。

"此地尽能开眼界":这个地方完全能够开阔人的眼界,

"远行不为好山川":我之所以远行,一半是为了欣赏这美好的山川景色。

# 不:一作半。

"陆机入洛才名振":陆机进入洛阳后才华名声大振,

"苏轼来游壮志坚":苏辙前来游览后壮志更加坚定。

# 苏轼:一作苏辙。

"多谢咿唔穷达士":多谢那些在偏僻小巷中咿唔读书的人,

# 达:一作巷。

"残年兀坐守遗编":他们在这人生的残年还兀自坐着守护着前人的篇章。

# 编:一作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赴试途中有感》是清代李鸿章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赴试途中触景生情而作。首联描绘了黄河与泰山的雄伟气势以及俯瞰中原的景象,展现出宏大的视野。颔联表达了此次远行既能开阔眼界又能欣赏山川美景的感受。颈联借陆机和苏辙的事例,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尾联则对那些在偏僻处坚守文化传承的人表示敬意,体现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全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又有对自身壮志的表达和对文化传承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黄河泰岱势连天,俯瞰中州一点烟”,诗人开篇展现出一幅气势恢宏的画面,黄河奔腾、泰山巍峨,仿佛与天相连,而俯瞰中州大地,却如烟云般渺小。“势连天”的夸张描写,极言黄河与泰山的雄伟,与“一点烟”形成鲜明对比,不仅描绘出山河的壮丽,也暗示了诗人视野的开阔和心境的宏大,为全诗奠定了雄浑壮阔的基调。“此地尽能开眼界,远行半为好山川”,承接首联,诗人直言此次远行途中壮丽的山川让自己大开眼界,表明自己不远行的部分原因正是为了欣赏这些大好河山。此联借景抒情,通过对山川的赞美,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同时也暗示了自然山川对诗人心境和见识的影响。“陆机入洛才名振,苏辙来游壮志坚”,诗人运用典故,以陆机入洛后声名远播、苏辙游历四方壮志坚定自比,表明自己此次赴试,如同古人一般,希望凭借自己的才华在科举中崭露头角,实现自己的抱负,展现出诗人赴试的雄心壮志,使诗歌的情感从对山川的赞美上升到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多谢咿唔穷巷士,残年兀坐守遗篇”,诗人的思绪从自身转向那些身处穷巷、咿唔苦读的贫寒之士,对他们即便到了残年仍兀坐守着遗篇刻苦攻读的精神表示感激与赞赏。此联直抒胸臆,在表达对贫寒士子的感慨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知识和苦学精神的敬重,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洪昇《京东杂感二首》

下一篇:清·梁启超《纪事二十四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