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hā
·
·
fēng
gāo
lóu
qiǎo

朝代:清作者:况周颐浏览量:3
fēng
gāo
lóu
qiǎo
wéi
cán
dēng
nián
dàn
huī
zhuàn
yān
yóu
niǎo
jiù
píng
wéi
rěn
hán
luó
xiù
duàn
chūn
zhú
liǔ
mián
guī
zuò
shēn
chóu
zhān

译文

风雨中的高楼四周寂静无声,残灯贴在墙壁上,光芒黯淡没有光彩,篆香的烟气还在旧屏风前缭绕。已经忍受着寒冷侵袭单薄的罗袖,断然没有春光会随着柳絮归来。久坐后愁绪到了极点,泪水沾湿了衣衫。

逐句剖析

"风雨高楼悄四围":风雨中的高楼四周寂静无声,

"残灯黏壁淡无辉":残灯贴在墙壁上,光芒黯淡没有光彩,

"篆烟犹袅旧屏帏":篆香的烟气还在旧屏风前缭绕。

"己忍寒欺罗袖薄":已经忍受着寒冷侵袭单薄的罗袖,

"断无春逐柳绵归":断然没有春光会随着柳絮归来。

"坐深愁极一沾衣":久坐后愁绪到了极点,泪水沾湿了衣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溪沙·风雨高楼悄》是清末民国初词人况周颐所作的一首抒情词。词的上阕描绘了风雨中高楼四周寂静,残灯贴在墙壁上黯淡无光,篆香的烟气仍在旧屏风前缭绕的景象;下阕写主人公忍受着寒冷对单薄罗袖的侵袭,明知春光不会随着柳絮归来,久坐后愁绪至极,泪水沾湿衣衫。全词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残灯、风雨等意象渲染凄清氛围,抒发了深沉的愁绪。全诗语言细腻,情感含蓄。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词具体创作年份虽无明确记载,但从况周颐晚年编订《蕙风词》时将其收录,可推断为作者经历愁思之作。晚清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跌宕的双重因素,为这首小令带来了深沉的时代印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情词,介绍了词人独坐风雨高楼的情景,描绘了残灯、篆烟等意象,体现了愁绪的层层递进,营造了孤寂压抑的氛围,表达了内心难以排遣的愁思。

2. 写作手法

起兴:“风雨高楼悄四围”,此句先描写风雨中高楼四周寂静的景象,以此引出下文词人独坐深宵时的孤寂与愁绪,为全词的情感抒发做铺垫。直抒胸臆:“坐深愁极一沾衣”,直接表达内心深处的愁绪,将无形的愁化作衣襟上的泪水,直白流露情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风雨高楼悄四围。”此句开篇便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风雨在窗外呼啸,高楼矗立其中,四周静得能听见风雨掠过窗棂的声音。“风雨”不仅点明了天气的恶劣,更像一层无形的屏障,将高楼与外界隔绝开来;“高楼”暗示着主人公独居高阁的处境,或许曾凭栏远眺,却只被风雨阻隔;“悄四围”则从听觉上强化了孤寂——没有人声,没有笑语,只有风雨的呜咽,为全词的愁绪铺就了底色。“残灯黏壁淡无辉,”这句聚焦室内景象:一盏残灯歪斜地“黏”在墙壁上,灯光昏暗得几乎看不见光亮。“残灯”二字透着衰败,灯芯或许已燃至尽头,油将耗尽;“黏”字用得细腻,仿佛灯也没了力气,勉强附着在墙上;“淡无辉”不仅写灯光微弱,更像主人公内心的光也渐渐黯淡,那点可怜的光亮,连照亮眼前的方寸之地都显得吃力,与室外的风雨相呼应,更添凄楚。“篆烟犹袅旧屏帏。”视线转向室内另一处:一盘篆香燃了许久,烟气还在老旧的屏风前缓缓缭绕。“篆烟”本是清雅之物,常与闲情相伴,此处却只剩“犹袅”的微弱动态;“旧屏帏”带着时光的痕迹,或许边角已磨损,图案也褪色,见证过过往的日子。烟气的“动”与屏帏的“旧”、四周的“静”形成对比,更显环境的沉寂,仿佛连时间都在此处放慢了脚步,只剩愁绪与烟气一同弥漫。下片“己忍寒欺罗袖薄,”这句将笔触转向主人公的感受:寒意像个顽皮的孩童,专往单薄的罗袖里钻,而她只能默默忍受。“寒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寒冷的肆虐,仿佛有意为难;“罗袖薄”既交代了衣物的单薄,也暗示了主人公的柔弱——或许是身体的娇弱,或许是心境的脆弱。一个“忍”字,藏着多少无奈,她或许拢了拢衣袖,却挡不住寒意,更挡不住心底的凉。“断无春逐柳绵归。”主人公望着窗外飘飞的柳絮,心里清楚地知道:春天绝不会跟着这些柳絮一同归来。“柳绵”本是春日的信使,轻盈飘飞时总让人想起花开草长的暖意;可“断无”二字否定春天归来,也否定了心中的期盼,像春光一样消逝的美好不会再回来。这不仅是对季节的判断,更是对心中某种期盼的否定——或许是逝去的美好,或许是未竟的心愿,都如春光般,随柳绵飘走了,再不会回来。“坐深愁极一沾衣。”长久的枯坐让夜色渐深,愁绪也堆积到了极点,一滴泪悄然滑落,沾湿了衣衫。“坐深”写出了时间的漫长,从黄昏到深夜;“愁极”直抒胸臆,将压抑许久的情感推向顶点;“一沾衣”则让无形的愁绪有了具象的落点——那滴泪,是所有隐忍、失落、怅惘的凝聚,轻描淡写间,藏着千斤重的悲伤。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王闿运《秋晓风日偶忆淇上》

下一篇:清·查慎行《青溪口号八首(其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