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ǎn

朝代:清作者:熊湄浏览量:3
huí
wén
yàn
lián
rán
tiān
yáo
jiāng
jǐn
chuán
wàn
piāo
liú
yuǎn
shí
nián
tiáo
huí
chuán
yún
duàn
cāng
shān
wài
luò
yuè
hún
xiāo
ěr
hǎi
biān
dāo
huàn
zhú
chū
yuē
miǎn
jiào
àn
zhì
jīn
qián

译文

多少次听见大雁哀鸣勾起对连然的思念,只能在天涯尽头遥遥寄去书信。万里漂泊成为远方的羁旅之客,整整十年被阻隔无法乘船归返。望断浮云遮蔽的苍山方向,月光下的洱海之滨只余魂魄消散般的孤寂。何时才能实现当初的约定,再不用偷偷占卜抛掷金钱问卜归期。

逐句剖析

"几回闻雁忆连然":多少次听见大雁哀鸣勾起对连然的思念,

"天末遥将锦字传":只能在天涯尽头遥遥寄去书信。

"万里飘流羁远客":万里漂泊成为远方的羁旅之客,

"十年迢递阻回船":整整十年被阻隔无法乘船归返。

"浮云目断苍山外":望断浮云遮蔽的苍山方向,

"落月魂消洱海边":月光下的洱海之滨只余魂魄消散般的孤寂。

"何日刀擐逐初约":何时才能实现当初的约定,

"免教暗卜掷金钱":再不用偷偷占卜抛掷金钱问卜归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寄远》是清代诗人熊湄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以书信难通的羁旅之苦为脉络,通过“闻雁传书”“万里漂泊”“浮云落月”等意象,构建出时空交错的苍茫意境。首联以“闻雁忆远”起兴,暗含对音讯的殷切期盼;颔联直抒“十年阻船”的羁旅困顿,强化时空阻隔的悲怆;颈联借“苍山浮云”“洱海落月”的苍凉画面,将思念具象化为魂牵梦萦的视觉空间;尾联以“刀镮遂约”的典故收束,将现实阻隔升华为对团圆的执着期许。全诗对仗工稳,虚实相生,既见“万里飘流”的雄浑气象,又蕴“落月魂消”的婉约情致,在时空延展与意象叠加中,完成对羁旅之苦与团圆渴望的双重书写。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几回闻雁忆连然,天末遥将锦字传”两句开篇点题,直接表明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几回闻雁”巧妙地运用了大雁这一经典意象,在古诗中,大雁常被视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听到雁鸣,往往能勾起人们对远方亲友的牵挂。这里诗人多次听闻雁声,自然地引出了对“连然”的回忆,“连然”此处所指应是诗人心中极为挂念之人,具体身份虽未明说,但那份深厚的情感已呼之欲出。“天末遥将锦字传”一句,“天末”描绘出一种遥远、渺茫的空间感,强调了两人相隔之远。“锦字传”则化用了苏蕙织锦为回文璇玑图寄给丈夫窦滔的典故,代表着诗人要将满含思念的书信传递给远方的亲人或爱人,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对远方之人强烈的思念,以及渴望通过书信维系情感、倾诉衷肠的急切心情。​“万里飘流羁远客,十年迢递阻回船”是对远方之人处境的具体描述。“万里飘流”从空间维度,极力渲染漂泊距离之远,如同一片无根的浮萍,在茫茫天地间四处飘荡,居无定所。“羁远客”点明了此人作为远客,被羁留在异乡,身不由己的状态。“十年迢递”则从时间角度,突出这种漂泊状态的漫长,十年时光悠悠而过,岁月在人身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而归期却依旧遥遥无望。“阻回船”进一步说明不能归来的原因,或许是路途艰险,或许是世事羁绊,种种阻碍使得归乡的船只难以成行,深刻地表现出远方之人长期漂泊在外,无法回归故土的艰辛与无奈,以及诗人对其处境的深切同情和担忧。​“浮云目断苍山外,落月魂消洱海边”两句借景抒情,营造出一种凄美、哀伤的氛围。“浮云目断苍山外”,诗人放眼望去,只见浮云悠悠飘荡,在苍山之外逐渐远去,直至视线的尽头,自己牵挂之人仿佛就在那片浮云之外,却遥不可及,“目断”一词将诗人极力眺望,却始终无法看到所思之人的失落与怅惘刻画得淋漓尽致。“落月魂消洱海边”,明月西沉,清冷的光辉洒在洱海边上,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向远方,想到远方之人或许正独自在洱海边,面对这凄清的月色,心中满是孤寂与愁苦,不禁为之黯然神伤,“魂消”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因思念而极度痛苦的心境,同时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山万水的牵挂与思念。​“何日刀镮遂初约,免教暗卜掷金钱”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期盼与渴望。“刀镮”谐音“刀环”,“环”与“还”同音,在古代诗词中常被用来暗示归期,此处诗人借“刀镮”来表达对远方之人早日归来,实现当初约定的殷切期盼。“遂初约”明确了诗人心中所念,是与对方最初的约定,这份约定或许是相聚之约,或许是相守之盟,无论何种,都承载着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免教暗卜掷金钱”一句,描绘出诗人因长久等待而焦虑不安,甚至开始偷偷占卜,期望能从那掷出的金钱中得到关于归期的吉兆。然而,她又满心希望不必再进行这种徒劳的占卜,因为远方之人能够早日归来,满足她内心深处对团圆的渴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在思念煎熬下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相聚的急切盼望,又有因等待而产生的无奈与惆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曾国藩《失题四首其一》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密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