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ān
yāng
zhào
zhī

朝代:清作者:朱彝尊浏览量:3
xiè
shè
cūn
liǎng
àn
píng
líng
huā
shí
zhào
shēng
nóng​​
jiā
fàng
zhōu
qián
shuǐ
bàn
zhēn
huǒ
míng

译文

养蟹的村落和渔家小村两岸地势平坦开阔,十里菱塘绽放白花,船工摇橹时飘来悠扬的歌声。我家就住在放鹤洲前的这片水域旁,半夜里,真如寺的塔顶灯火依然明亮如昼。

逐句剖析

"蟹舍渔村两岸平":养蟹的村落和渔家小村两岸地势平坦开阔,

"菱花十里棹歌声":十里菱塘绽放白花,船工摇橹时飘来悠扬的歌声。

"侬家放鹤洲前水":我家就住在放鹤洲前的这片水域旁,

# 侬:一作依。

"夜半真如塔火明":半夜里,真如寺的塔顶灯火依然明亮如昼。

# 夜半真如塔火明:自注:宋朱希真避地嘉禾,放鹤洲其园亭遗址也。余伯贵阳守,治别业于上。真如塔峙其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鸳鸯湖棹歌(之一)》是清代大诗人朱彝尊写的一首七言古诗,收录在《鸳鸯湖棹歌》组诗里。这组诗创作于康熙年间,当时作者正在潞河边生活。诗人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江南水乡的鲜活画面:前两句描绘了螃蟹棚屋与渔村在水边错落排布,十里菱塘飘荡着采菱歌声的热闹景象;后两句则把镜头转向放鹤洲前的粼粼波光,特别提到夜半时分真如塔上灯火通明的独特景致,展现了嘉兴南湖一带昼夜交替的诗意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学者、文学家,“浙西词派”的开创者

朱彝尊(1629~1709),清代学者、文学家。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朱彝尊与陈维崧、顾贞观并称为“词家三绝”,诗与王士祯齐名,时称“南朱北王”。其词推崇姜夔、张炎,标举清空醇雅,开创“浙西词派”。其诗宗唐而求变,作品风格多样。诗歌特点前期表现为苍凉慷慨,格调激越,后期为平和典雅、风格柔和。其古文具有叙述简要、语言雅洁的特点。代表作品有《卖花声·雨花台》《桂殿秋·思往事》《出居庸关》等。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明诗综》。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清代诗人朱彝尊写过一首《鸳鸯湖棹歌(之一)》,它属于其《鸳鸯湖棹歌》百首组诗中的一首,创作于康熙十三年冬日客居潞河之时。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地方风光诗。诗中描绘了蟹舍渔村沿水而建的平坦地貌、十里菱花丛中飘来的采菱歌声,还点明了放鹤洲前的水域与真如塔夜火的方位关联,展现了嘉兴南湖畔清幽宁静的水乡景致,流露出诗人对故土风物的深切喜爱。

2. 写作手法

用典:“依家放鹤洲前水”句巧用“放鹤洲”典故,放鹤洲为嘉兴南湖中小岛,相传宋代隐士陆游曾在此放鹤,是文人隐逸生活的象征,诗人以“依家”自称,将自己与放鹤洲相连,借典故暗喻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让平凡的水乡居有了历史人文的底蕴。

3. 分段赏析

​​“蟹舍渔村两岸平”​​,首句点明地点,嘉兴水乡的渔村与蟹塘错落分布,河岸平缓,展现宁静的水乡风貌。“​​菱花十里棹歌声​​”,描绘夏日菱塘盛景,菱花如雪铺展水面,船夫划船时随口哼唱的民歌随风飘荡,充满生活气息。​​“侬家放鹤洲前水​​”,诗人自述居所靠近放鹤洲(南宋朱敦儒隐居处),点明自身与这片水乡的紧密联系。​​“夜半真如塔火明​​”,收尾于夜景,真如塔(嘉兴古塔)的灯火穿透黑暗,既暗示僧人夜间诵经的虔诚,又为画面增添一抹静谧的禅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陈维崧《春日偶过亳村故居》

下一篇:清·陈维崧《将归留别练塘诸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