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东君著力":恳请司春之神施展力量,
# 倩东君著力:借助春天之神的力量。倩,请人代作,这里是借助之意。东君,春天之神。著:一作着。
"系住韶华":用你系住美好的春光,
# 韶华:美好的时光。这里指春光。宋周邦彦《蝶恋花》词:“韶华已入东君手。”宋葛立方《雨中花》:“拟倩游丝,留住东君。”
"穿小径":你穿过曲折小径,
"漾晴沙":在阳光下的沙洲上游荡。
"正阴云笼日":当阴云遮蔽了太阳,
"难寻野马":难以寻觅《庄子》中“野马”的踪迹,
# 野马:形容浮动在水面的云气。《庄子·逍遥游》有:“野马者,尘埃也。”成玄英疏:“青春之时,阳气发动,遥望薮泽之中,犹奔马,故谓之野马也。”
"轻飏染草":你轻轻飞扬,染绿了春草,
# 轻飏染草:轻微的凉风染绿了野草。飏:一作飔。即凉风。
"细绾秋蛇":又像纤细的秋蛇蜿蜒盘绕在草间。
# 细绾秋蛇:绾,盘结之意。秋蛇,形容游丝如秋天的蛇。
"燕蹴还低":燕子轻踢使它低垂,
# 蹴:踏。
"莺衔忽溜":黄莺衔起又滑脱,
"惹却黄须无数花":惊动了无数黄蕊花朵,似在与之嬉闹。
# 黄须:指花蕊。雄花蕊色黄,细长如须。
"纵许悠扬度朱户":即便你悠悠然飘过朱门大户,
# 朱户:红门。
"终愁人影隔窗纱":却仍为那隔在窗纱后的人影而忧愁。
"惆怅谢娘池阁":在那令人惆怅的女子闺阁外,
# 惆怅谢娘池阁:唐温庭筠《更漏子》:“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谢娘池阁:美女的阁楼。谢娘,原指晋王凝的妻子谢道韫,因其才华出众,后代指才高貌美的女子。
"湘帘乍卷":湘妃竹帘刚刚卷起,
# 湘帘乍卷:湘妃竹帘刚卷起。
"凝斜盼":你凝目斜视,
"近拂檐牙":轻轻拂过檐角。
# 檐牙:即牙檐,牙状的房檐。
"疏篱罥":你被稀疏的篱笆挂住,
# 疏篱罥:缠绕着稀疏的篱笆。罥,缠绕、牵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短垣遮":又被矮墙遮挡,
# 垣:墙。
"微风别院":微风中飘向别院,
"明月谁家":明月下不知归向谁家。
# 明月:一作好景。
"红袖招时":美人挥动红袖相招时,
# 红袖招时:五代韦庄《菩萨蛮》词:“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偏随罗扇":你偏偏追随着罗扇飘动,
"玉鞭袅处":公子玉鞭轻扬处,
"又逐香车":它又追逐着华丽的马车。
# 香车:指女子坐的车。五代张泌:“晚逐香车入凤城。”
"休憎轻薄":不要嫌弃你轻薄,
# 轻薄:用轻佻浮薄的态度对待妇女。
"笑多情似我":可笑我也和你一样多情,
"春心不定":春心躁动难以安定,
"飞梦天涯":连梦境也随它飞向天涯。
清代学者、文学家,“浙西词派”的开创者
朱彝尊(1629~1709),清代学者、文学家。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朱彝尊与陈维崧、顾贞观并称为“词家三绝”,诗与王士祯齐名,时称“南朱北王”。其词推崇姜夔、张炎,标举清空醇雅,开创“浙西词派”。其诗宗唐而求变,作品风格多样。诗歌特点前期表现为苍凉慷慨,格调激越,后期为平和典雅、风格柔和。其古文具有叙述简要、语言雅洁的特点。代表作品有《卖花声·雨花台》《桂殿秋·思往事》《出居庸关》等。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明诗综》。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词。描写了游丝在不同环境中的飘忽之态,表现了对游丝飘忽、春光易逝的淡淡惆怅和对春日里朦胧情思的微妙流露。
2. 写作手法
比喻:将游丝比作“东君”手中的带子,暗合“系住韶华”的春日特质;以“秋蛇”喻其盘结之形,生动再现游丝细曲缠绕之姿。这些比喻既贴合游丝纤细飘忽的特征,又赋予其绾系春光的象征意义,画面鲜活且含深意,体现浙西词派“清空”中见细腻的特色。拟人:“惆怅谢娘池阁,湘帘乍卷,凝斜盼,近拂檐牙”这几句里,把游丝比作了有情怀的女子。湘帘刚掀开,游丝就像带着“惆怅”的情绪,它凝着目光、斜着望向屋檐,那模样还透着想靠近又有些害羞的复杂心思,让本没有生命的游丝,有了丰富的情感。细节描写:“穿小径,漾晴沙”以“穿”“漾”写游丝穿行郊野的轻盈;“燕蹴还低,莺衔忽溜”用“蹴”“低”“衔”“溜”等动词,细绘游丝与燕莺互动的瞬间;“疏篱罥,短垣遮”则显其被阻隔的细微情态。这些细节捕捉游丝在不同场景中的动态,于细微处见生动,构建出层次丰富的春日画面,尽显描摹功力。用典:“难寻野马”化用《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以“野马”指水面云气,既点明春阴天气的朦胧,又添古典意趣,使自然描写含书卷气。“谢娘”典故借晋代才女谢道韫之名,泛指女子,让游丝所至的“池阁”带上人文色彩,强化了词的意境。用典不着痕迹,与实景、情思相融,符合浙西词派“醇雅”的追求。烘托:上片“东君绶带”喻游丝,“系”字化无形韶华为可触之物,“穿”“漾”“绾”等动词勾勒游丝在郊野的飘游之态,又借“阴云笼日”“轻飔染草”的春景作衬,动静相谐。下片转入人与游丝的互动,“惆怅”“凝斜盼”赋予游丝拟人化情态,“疏篱罥”“短垣遮”续写其在庭院的流连,“随罗扇”“逐香车”则以诙谐笔调状其“轻薄”,暗合“春心不定”之喻。全词于细微游丝中描写春日画卷,宁静里藏灵动,平淡中见巧思,将咏物与抒情融于一体,韵味悠长。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头两句说,空中飘的游丝,像春天之神(东君)手里的长带子,能把时光系住。这两句暗用比喻,点出游丝出现在春天。“系”字不仅把游丝和春天连起来,还让看不见的“韶华”变得具体可感。接着两句写游丝在野外飘游的情景。“沙”指水边或水中的沙地、沙洲。“穿”“漾”两个字写出它的姿态,“小径”“晴沙”代表郊外地方。“正阴云笼日,难寻野马;轻飔染草,细绾秋蛇”几句,“野马”是水面浮动的云气,出自《庄子·逍遥游》。“飔”是凉风,“绾”是盘结。意思是阴云遮日,水面看不到云气;微风吹过,春草变绿,细细的游丝像盘结的秋蛇。前三句写春阴景色,后一句用“绾秋蛇”的比喻,生动写出游丝的样子。以上八句用了两个比喻,还有“系”“穿”“漾”“绾”四个动词,加上季节、天气、环境的衬托,写出游丝的情态,画面宁静中带着飘动感,都只写游丝本身。“燕蹴还低,莺衔忽溜,惹却黄须无数花”三句,由游丝引出燕子、黄莺、花这些春天景物。用“蹴”“低”“衔”“溜”“惹”等字把游丝和它们联系起来,组成另一幅春日游丝图。这幅画面更有趣,动感更强,描写更生动:游丝被燕子踏得飘向低处,黄莺想衔住它又被溜走,它还挑逗着遍地落花,和自然界的花鸟尽情嬉戏。从“纵许悠扬度朱户,终愁人影隔窗纱”到结尾,画面换成游丝和人,对游丝的描写更进一步。这两句是上下片的过渡,以户外为环境。“朱户”指富贵人家的宅院。“纵”“终”“度”“愁”几个字转折,写出游丝想“度”又不“度”的样子,用了拟人手法。下片接着上片最后两句,继续展开游丝和人的画面,也用拟人手法。“惆怅谢娘池阁,湘帘乍卷,凝斜盼,近拂檐牙”,写游丝飘到池塘楼阁边,湘妃竹帘刚卷起,它带着点惆怅,斜着看过去,轻轻拂过檐角。“谢娘”原指晋代才女谢道韫,这里泛指女子。“惆怅”和上片的“愁”呼应,写出游丝怕被人看见的心理,“凝斜盼”描绘它的神态,把游丝飘来荡去、若即若离的样子写得很传神。“疏篱罥,短垣遮,微风别院,明月谁家”几句,仍写户内场景,环境从“池阁”换到有疏篱短墙的“别院”。接着转到街上:“红袖招时,偏随罗扇;玉鞭袅处,又逐香车。”“玉鞭”是美称,“处”和上句“时”意思一样,不是指地方,“香车”是女子坐的车。“招”“随”“袅”“逐”几个字,写出游丝的“轻薄”,把它比作“春心不定”的男子。最后几句用诙谐的笔调把自己和游丝相比,对“红袖”几句的描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通过不断变换画面,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所咏之物写得形神都很贴切。全词如谭献在《箧中词》中所说“层台婵媛”,描摹事物细致入微,用词精准恰当,处处能看出作者的写作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