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fēng
niǎo
nuó
·
·
yóu

朝代:清作者:朱彝尊浏览量:3
qìng
dōng
jūn
zhuó
zhù
sháo
huá
chuān
穿
xiǎo
jìng
yàng
qíng
shā
zhèng
yīn
yún
lǒng
nán
xún
qīng
yáng
rǎn
cǎo
wǎn
qiū
shé
yàn
hái
yīng
xián
liū
què
huáng
shù
huā
zòng
yōu
yáng
zhū
zhōng
chóu
rén
yǐng
chuāng
shā
chóu
chàng
xiè
niáng
chí
xiāng
lián
zhà
juǎn
níng
xié
pàn
jìn
yán
shū
juàn
duǎn
yuán
zhē
wēi
fēng
bié
yuàn
míng
yuè
shuí
jiā
hóng
xiù
zhāo
shí
piān
suí
luó
shàn
biān
niǎo
chù
yòu
zhú
xiāng
chē
xiū
zēng
qīng
xiào
duō
qíng
chūn
xīn
dìng
fēi
mèng
tiān

译文

恳请司春之神施展力量,用你系住美好的春光,你穿过曲折小径,在阳光下的沙洲上游荡。当阴云遮蔽了太阳,难以寻觅《庄子》中“野马”的踪迹,你轻轻飞扬,染绿了春草,又像纤细的秋蛇蜿蜒盘绕在草间。燕子轻踢使它低垂,黄莺衔起又滑脱,惊动了无数黄蕊花朵,似在与之嬉闹。即便你悠悠然飘过朱门大户,却仍为那隔在窗纱后的人影而忧愁。在那令人惆怅的女子闺阁外,湘妃竹帘刚刚卷起,你凝目斜视,轻轻拂过檐角。你被稀疏的篱笆挂住,又被矮墙遮挡,微风中飘向别院,明月下不知归向谁家。美人挥动红袖相招时,你偏偏追随着罗扇飘动,公子玉鞭轻扬处,它又追逐着华丽的马车。不要嫌弃你轻薄,可笑我也和你一样多情,春心躁动难以安定,连梦境也随它飞向天涯。

逐句剖析

"倩东君著力":恳请司春之神施展力量,

# 倩东君著力:借助春天之神的力量。倩,请人代作,这里是借助之意。东君,春天之神。著:一作着。

"系住韶华":用你系住美好的春光,

# 韶华:美好的时光。这里指春光。宋周邦彦《蝶恋花》词:“韶华已入东君手。”宋葛立方《雨中花》:“拟倩游丝,留住东君。”

"穿小径":你穿过曲折小径,

"漾晴沙":在阳光下的沙洲上游荡。

"正阴云笼日":当阴云遮蔽了太阳,

"难寻野马":难以寻觅《庄子》中“野马”的踪迹,

# 野马:形容浮动在水面的云气。《庄子·逍遥游》有:“野马者,尘埃也。”成玄英疏:“青春之时,阳气发动,遥望薮泽之中,犹奔马,故谓之野马也。”

"轻飏染草":你轻轻飞扬,染绿了春草,

# 轻飏染草:轻微的凉风染绿了野草。飏:一作飔。即凉风。

"细绾秋蛇":又像纤细的秋蛇蜿蜒盘绕在草间。

# 细绾秋蛇:绾,盘结之意。秋蛇,形容游丝如秋天的蛇。

"燕蹴还低":燕子轻踢使它低垂,

# 蹴:踏。

"莺衔忽溜":黄莺衔起又滑脱,

"惹却黄须无数花":惊动了无数黄蕊花朵,似在与之嬉闹。

# 黄须:指花蕊。雄花蕊色黄,细长如须。

"纵许悠扬度朱户":即便你悠悠然飘过朱门大户,

# 朱户:红门。

"终愁人影隔窗纱":却仍为那隔在窗纱后的人影而忧愁。

"惆怅谢娘池阁":在那令人惆怅的女子闺阁外,

# 惆怅谢娘池阁:唐温庭筠《更漏子》:“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谢娘池阁:美女的阁楼。谢娘,原指晋王凝的妻子谢道韫,因其才华出众,后代指才高貌美的女子。

"湘帘乍卷":湘妃竹帘刚刚卷起,

# 湘帘乍卷:湘妃竹帘刚卷起。

"凝斜盼":你凝目斜视,

"近拂檐牙":轻轻拂过檐角。

# 檐牙:即牙檐,牙状的房檐。

"疏篱罥":你被稀疏的篱笆挂住,

# 疏篱罥:缠绕着稀疏的篱笆。罥,缠绕、牵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短垣遮":又被矮墙遮挡,

# 垣:墙。

"微风别院":微风中飘向别院,

"明月谁家":明月下不知归向谁家。

# 明月:一作好景。

"红袖招时":美人挥动红袖相招时,

# 红袖招时:五代韦庄《菩萨蛮》词:“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偏随罗扇":你偏偏追随着罗扇飘动,

"玉鞭袅处":公子玉鞭轻扬处,

"又逐香车":它又追逐着华丽的马车。

# 香车:指女子坐的车。五代张泌:“晚逐香车入凤城。”

"休憎轻薄":不要嫌弃你轻薄,

# 轻薄:用轻佻浮薄的态度对待妇女。

"笑多情似我":可笑我也和你一样多情,

"春心不定":春心躁动难以安定,

"飞梦天涯":连梦境也随它飞向天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风袅娜·游丝》是清代词人朱彝尊创作的一首词,收在他的词集《曝书亭集》中。这首词以春天的“游丝”为核心意象,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串联起“燕蹴莺衔”“红袖玉鞭”等画面,既写出了游丝轻盈飘忽的样子,又暗含着春光易逝的惆怅和春心浮动的微妙情感。全词结构精巧,语言清新,体现了浙西词派“醇雅清空”的艺术风格,谭献在《箧中词》里称它是“层台婵媛”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学者、文学家,“浙西词派”的开创者

朱彝尊(1629~1709),清代学者、文学家。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朱彝尊与陈维崧、顾贞观并称为“词家三绝”,诗与王士祯齐名,时称“南朱北王”。其词推崇姜夔、张炎,标举清空醇雅,开创“浙西词派”。其诗宗唐而求变,作品风格多样。诗歌特点前期表现为苍凉慷慨,格调激越,后期为平和典雅、风格柔和。其古文具有叙述简要、语言雅洁的特点。代表作品有《卖花声·雨花台》《桂殿秋·思往事》《出居庸关》等。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明诗综》。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写于康熙年间,收录在朱彝尊晚年编的《曝书亭集》里。朱彝尊是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他主张“词到南宋才精工”,推崇姜夔、张炎那种清空雅正的风格。这首词就体现了该词派的特点:擅长描摹事物形态,情感表达含蓄委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词。描写了游丝在不同环境中的飘忽之态,表现了对游丝飘忽、春光易逝的淡淡惆怅和对春日里朦胧情思的微妙流露。

2. 写作手法

比喻:将游丝比作“东君”手中的带子,暗合“系住韶华”的春日特质;以“秋蛇”喻其盘结之形,生动再现游丝细曲缠绕之姿。这些比喻既贴合游丝纤细飘忽的特征,又赋予其绾系春光的象征意义,画面鲜活且含深意,体现浙西词派“清空”中见细腻的特色。拟人:“惆怅谢娘池阁,湘帘乍卷,凝斜盼,近拂檐牙”这几句里,把游丝比作了有情怀的女子。湘帘刚掀开,游丝就像带着“惆怅”的情绪,它凝着目光、斜着望向屋檐,那模样还透着想靠近又有些害羞的复杂心思,让本没有生命的游丝,有了丰富的情感。细节描写:“穿小径,漾晴沙”以“穿”“漾”写游丝穿行郊野的轻盈;“燕蹴还低,莺衔忽溜”用“蹴”“低”“衔”“溜”等动词,细绘游丝与燕莺互动的瞬间;“疏篱罥,短垣遮”则显其被阻隔的细微情态。这些细节捕捉游丝在不同场景中的动态,于细微处见生动,构建出层次丰富的春日画面,尽显描摹功力。用典:“难寻野马”化用《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以“野马”指水面云气,既点明春阴天气的朦胧,又添古典意趣,使自然描写含书卷气。“谢娘”典故借晋代才女谢道韫之名,泛指女子,让游丝所至的“池阁”带上人文色彩,强化了词的意境。用典不着痕迹,与实景、情思相融,符合浙西词派“醇雅”的追求。烘托:上片“东君绶带”喻游丝,“系”字化无形韶华为可触之物,“穿”“漾”“绾”等动词勾勒游丝在郊野的飘游之态,又借“阴云笼日”“轻飔染草”的春景作衬,动静相谐。下片转入人与游丝的互动,“惆怅”“凝斜盼”赋予游丝拟人化情态,“疏篱罥”“短垣遮”续写其在庭院的流连,“随罗扇”“逐香车”则以诙谐笔调状其“轻薄”,暗合“春心不定”之喻。全词于细微游丝中描写春日画卷,宁静里藏灵动,平淡中见巧思,将咏物与抒情融于一体,韵味悠长。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头两句说,空中飘的游丝,像春天之神(东君)手里的长带子,能把时光系住。这两句暗用比喻,点出游丝出现在春天。“系”字不仅把游丝和春天连起来,还让看不见的“韶华”变得具体可感。接着两句写游丝在野外飘游的情景。“沙”指水边或水中的沙地、沙洲。“穿”“漾”两个字写出它的姿态,“小径”“晴沙”代表郊外地方。“正阴云笼日,难寻野马;轻飔染草,细绾秋蛇”几句,“野马”是水面浮动的云气,出自《庄子·逍遥游》。“飔”是凉风,“绾”是盘结。意思是阴云遮日,水面看不到云气;微风吹过,春草变绿,细细的游丝像盘结的秋蛇。前三句写春阴景色,后一句用“绾秋蛇”的比喻,生动写出游丝的样子。以上八句用了两个比喻,还有“系”“穿”“漾”“绾”四个动词,加上季节、天气、环境的衬托,写出游丝的情态,画面宁静中带着飘动感,都只写游丝本身。“燕蹴还低,莺衔忽溜,惹却黄须无数花”三句,由游丝引出燕子、黄莺、花这些春天景物。用“蹴”“低”“衔”“溜”“惹”等字把游丝和它们联系起来,组成另一幅春日游丝图。这幅画面更有趣,动感更强,描写更生动:游丝被燕子踏得飘向低处,黄莺想衔住它又被溜走,它还挑逗着遍地落花,和自然界的花鸟尽情嬉戏。从“纵许悠扬度朱户,终愁人影隔窗纱”到结尾,画面换成游丝和人,对游丝的描写更进一步。这两句是上下片的过渡,以户外为环境。“朱户”指富贵人家的宅院。“纵”“终”“度”“愁”几个字转折,写出游丝想“度”又不“度”的样子,用了拟人手法。下片接着上片最后两句,继续展开游丝和人的画面,也用拟人手法。“惆怅谢娘池阁,湘帘乍卷,凝斜盼,近拂檐牙”,写游丝飘到池塘楼阁边,湘妃竹帘刚卷起,它带着点惆怅,斜着看过去,轻轻拂过檐角。“谢娘”原指晋代才女谢道韫,这里泛指女子。“惆怅”和上片的“愁”呼应,写出游丝怕被人看见的心理,“凝斜盼”描绘它的神态,把游丝飘来荡去、若即若离的样子写得很传神。“疏篱罥,短垣遮,微风别院,明月谁家”几句,仍写户内场景,环境从“池阁”换到有疏篱短墙的“别院”。接着转到街上:“红袖招时,偏随罗扇;玉鞭袅处,又逐香车。”“玉鞭”是美称,“处”和上句“时”意思一样,不是指地方,“香车”是女子坐的车。“招”“随”“袅”“逐”几个字,写出游丝的“轻薄”,把它比作“春心不定”的男子。最后几句用诙谐的笔调把自己和游丝相比,对“红袖”几句的描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通过不断变换画面,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所咏之物写得形神都很贴切。全词如谭献在《箧中词》中所说“层台婵媛”,描摹事物细致入微,用词精准恰当,处处能看出作者的写作功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曾国藩《次韵何廉昉太守感怀述事十六首(其十一)》

下一篇:清·叶小鸾《将授戒再呈泐师》

猜你喜欢